无君百家号(叫我无能君百家号)
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理解《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送给海瑞的“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八个字?
- 2、刘彻一共有六子,刘据一脉已被废,为何霍光不选他人而选刘询为帝
- 3、教育培训机构要如何做好推广工作?
- 4、不符合孟子论点的历史人物
- 5、《陈情令》中莫玄羽和魏无羡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大家都认不出来?
- 6、文定王后——拨弄王朝风云的强势女主,引领大妃垂帘的传奇女性
如何理解《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送给海瑞的“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八个字?
1、无父,对应的前面海瑞提到的,自己四岁丧父,是母亲抚养长大。嘉靖帝说他无父,一方面指他没有父亲,另一方面也暗指,他没有受到正统的教育,缺乏父亲的管教。
但是这样说其实对海瑞是一种打击,虽说他无父,但是海母对海瑞的教育一刻都没有放松。实际上剧情前面有专门的伏笔,就是海母跟海瑞讨论《孝经·谏诤章》的时候,这个之前讲过,不提。
2、无君,嘉靖帝的意思很明确,海瑞的眼中根本没有他这个君父,别的臣子都想方设法挪钱替君父解决住所问题。就海瑞恶心人,上了一份什么《治安疏》,说着“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就是无君。而且什么“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显把皇上排到了最后,眼中无君。
但实际上海瑞并不这样理解,前面的《孝经·谏诤章》就提到了,君父有过错,作为臣子就得上谏。而海瑞恰恰是做了臣子该做的事,怎么反而成了眼中无君呢?
如果非要理解成“无君”,那么君是对于臣而言的,由于“君”不像“君”,这才有了海瑞的貌似进谏,反而成了嘉靖帝眼中的“臣”不像“臣”。
3、弃国,嘉靖帝所谓的弃国,实际上是指海瑞不顾大体,为了自己的私欲,耽误了国家大事。比如在浙江,他跟千户斗,跟郑泌昌、何茂才斗,跟胡宗宪斗,跟赵贞吉斗。胡宗宪顾全大局,没有背叛严党,没有落井下石,急流勇退,这是为国。赵贞吉左右逢源,委曲求全,在不触动国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浙江贪污案,这叫老成谋国。
唯独你海瑞,眼中容不得沙子,不顾全大局,明明抗倭是重中之重,却还是去激怒胡宗宪;明明不到倒严的时候,偏偏要在浙江搅个天翻地覆,一份供词相当为难嘉靖帝;明明可以好好当京官,偏一进京就跑到六必居恶心了一把皇上,这不就是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嘛,就是弃国。
但是,嘉靖帝所谓的“国”明显地跟自己划了等号,实际上,嘉靖帝并不是整个国家,也代表不了整个大明朝。而海瑞直指大明朝的弊端,希望皇上能为江山社稷,能为大明百姓,天下苍生做主,能说他是弃国吗?
4、弃家,这两个字最好理解,嘉靖帝提出来为了他的家人,为了他的朋友不受牵连,希望他能主动认错。可是海瑞自己的棺材都准备好了,死不悔改,这完全就是不顾家的表现,毕竟家中还有老母,还有妻子,以及妻子肚子里的孩子。
书中记载:
“据广东巡抚奏报。海瑞的母亲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准备渡海,回海南琼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产期,是难产。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规制,不能给她派郎中。海妻在驿站三天,胎儿生不下来,母子,都未能保住。”
当然,这也算是嘉靖帝的神预言吧,而且被他言中了,海瑞最后确实落得了弃家的结局。
但是,关于“家”的概念,两者理解也有不同,舍小家顾大家,海瑞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上谏,完全是受了大兴县赈灾的影响。天下还有那么多的小家等着被拯救,自己义不容辞,当然,这也是他自己想当然。
海瑞一生无君无父,弃国弃家,但心中却始终装着百姓,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可以舍身取义: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海瑞知道这这是维持大明王朝安定的关键,并且自己愿意践行。历史上的海瑞多是维护底下穷人的利益,他治理的时候但凡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他都是偏袒穷人的。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虽然打着织造局旗号,但是到头来他还是把自己的粮食用来赈了灾。
最后,朝廷却把他的家给抄了,还把他逼死了。当初海瑞得知沈一石被抄家,他也为沈一石抱不平,觉得士农工商都是朝廷的子民,这样处理沈一石违背法律和天理。
但是谭纶一句话立刻让海刚峰哑口无言了。“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老百姓的注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谭纶这句话和严嵩这句话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他们是大明的浙江首富,还是大明的首富,朝廷想动他们还是动得了的。大明当时的巨富沈万三家族,清朝的胡雪岩家族都是很好的例子。
刘彻一共有六子,刘据一脉已被废,为何霍光不选他人而选刘询为帝
前74年无君百家号,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因为昭帝无子,霍光选择了刘贺为帝。根据史书记载,刘贺荒淫无耻,短短27年之内犯下1000多个错误,于是霍光与上官皇后等将之废除。
国不可一日无君,刘贺被废之后,霍光要挑选新帝。无君百家号我们都知道,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其中刘据一脉已经被废除,简而言之就是失去了皇位继承权。既然如此,霍光在挑选新帝时,为何不从汉武帝其他后代中挑选,反而立刘据孙子刘询(刘病已)为帝?刘询继位法统来源是什么?
汉朝延续周朝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制,或者说未必一定是嫡长子,但身份肯定要是嫡子。
刘据是汉武帝嫡长子,是理所当然的大宗嫡嗣子。但因为巫蛊之祸,刘据发动政变兵败被杀,之后汉武帝又“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刘据之母卫子夫)玺绶,自杀”,废掉了卫子夫皇后身份,刘据嫡子与嗣子身份就被剥夺。刘据唯一血脉是刘询,他自然也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简而言之,刘询的身份从大宗嫡系变成了小宗庶系。
尤为重要的是,汉武帝、霍光、汉昭帝以及后来的汉宣帝等,都没有给巫蛊之祸一案平反,刘据政变性质一直都是谋反。因此,刘询除了变成小宗庶系之外,还背负祖父谋反的罪名,比其他小宗庶系地位更为低下。按照正常程序,除非汉武帝其他后代全部绝种,刘询才有机会问鼎皇位。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没有再立皇后,所以汉武帝也就没有了嫡子,最终在一群庶子中选择了“类我”的刘弗陵。于是,本为小宗庶系的刘弗陵,就升级为大宗嗣子。
刘弗陵继位,史称“汉昭帝”,为了进一步强化身份的正统性,就提升了钩弋夫人的地位,史载“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从法理上来说,刘弗陵正式转变为大宗嫡嗣子。
由于刘弗陵身体不好,没能留下儿子,因此大宗出现了绝嗣现象。但按照宗法制度,大宗代表传承,是不能绝嗣的,于是就要从小宗庶出中过继一人来继承大宗。霍光挑选的是汉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刘贺,让刘贺身份变为刘弗陵养嗣子,进而作为汉昭帝太子身份继承皇位。这时,刘贺血缘上的父亲是刘髆,但法理上的父亲是刘弗陵,尽管刘弗陵与刘贺年龄相差不大。
之后,刘贺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废,霍光又面临挑选新帝的新问题。上文说了,刘询身份低下,又背负祖父罪名,决定了刘询几乎不可能继承皇位。那么,霍光为何不选汉武帝其他儿子及其后代,而偏偏选择了刘据一脉的刘询?
霍光之所以选择刘询,并非乐意为之,而是迫不得已。欲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汉武帝的六个儿子情况。
1,长子刘据,巫蛊之祸后,或被杀或自杀,最后只剩下刘询一人。
2,次子刘闳,被封为齐王,但英年早逝,无子。
3,三子刘旦,被封为燕王,有三个儿子,人丁还算兴旺,但刘旦是霍光政敌,曾与鄂邑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计划武装政变,密谋杀死霍光,废除汉昭帝,迎立燕王刘旦为帝。汉昭帝与霍光平定叛乱之后,刘旦被赐死(三个儿子没被牵连),因此这一系更不可能继承皇位。
4,四子刘胥,被封广陵王,有六个儿子,但刘胥曾使女巫诅咒汉昭帝,又因身体强壮,经常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被朝臣下了“行为没有法度”的评语。更为重要的是,刘胥与刘旦是同母兄弟,加之年龄较大,自主能力较强,让霍光不敢立他为帝。
5,五子刘髆,被封昌邑王,只有刘贺一子,已被废。
6,六子刘弗陵,史称汉昭帝,无子。
汉昭帝去世之后,刘胥是汉武帝唯一健在的儿子,按照周勃迎立汉文帝惯例,本来刘胥拥有最高继承权,其次才是昌邑王之子刘贺,霍光应该迎立刘胥为帝。但刘胥同母兄弟刘旦谋反,因此刘胥间接的成了霍光政敌,霍光不可能迎立一个潜在政敌上台。加之刘胥年龄较大,不好控制,霍光为了确保大权在握,于是就选择了刘贺。刘贺被废之后,面临同样的情况,在国家与个人利益之间综合考虑之后,霍光只能选择刘询。
但刘询继位后,面临一个法统依据的问题,霍光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办法很简单,与刘贺一样,都是采取过继办法。
因此,刘询“嗣孝昭皇帝后”,由小宗入继大宗,不是因为曾经刘据太子的身份,而是作为汉昭帝继承人身份继承大宗,如此才“得国正”。至于刘询是汉昭帝的养子还是养孙,史书上没有明确说明,但按照辈分来说,刘询应该是刘弗陵的养孙。
刘弗陵之所以能继位,是建立在巫蛊之祸刘据被废基础上,而且巫蛊之祸又被汉武帝定性为谋反,翻案就是推翻汉武帝,所以刘询继位之后,一直没有给祖父刘据翻案,只是下诏说“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称呼刘据为“故皇太子”,并追谥为“戾太子”。可见,从宗法传承制度上来说,刘询已经属于刘询一脉,与刘据一脉没有了关系,自然不能为巫蛊之祸与刘据翻案,而一旦翻案,就是推翻汉武帝、汉昭帝等一系列人,对汉宣帝统治危害极大。
不过,随着汉宣帝统治稳定,刘询也在弱化与汉昭帝的关系,比如在继位八年之后,宣称父亲刘进为“皇考”,即“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从继位之初的“比诸侯王国”,到八年之后转尊为皇考(皇帝父亲),并立庙祭祀,享受皇帝待遇。承认刘进(刘据长子)为皇考,其实变相的认可刘据。当然,对于禁区巫蛊之祸与刘据,汉宣帝一直没有明确翻案。
总的来说,刘询之所以得到皇位,偶然中又存在一定必然性。即便汉武帝之子刘旦没有计划造反,从霍光想要掌握大权架空皇帝来说,估计也不太可能挑选年龄较大的刘旦或刘胥,或者在刘旦与刘胥在世时选择他们的子孙,所以霍光最佳人选是刘贺与刘询。刘贺之所以被废,又很可能是因为他想染指权力,对霍光掌权造成威胁有关。当刘贺被废之后,霍光就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刘询。
参考资料:《汉书》等
教育培训机构要如何做好推广工作?
教育行业在互联网中的竞争度还是比较高的,随着互联网+教育普及,竞争度会越来越高,搜索竞价的成本也会更高,想要在互联网推广教育类的网站或者项目,就需要选择正确的推广方法,建议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考虑:
教育培训机构推广技巧一:社交平台推广
教育类项目有着特定的人群,比如,是高中生,大学生,白领人群等等,人群属性相对比较精准,这样就把人群进行分类,人群正确分类之后,就可以明确地找到这类人群的喜好,比如社交平台。
此时,就可以在用户常去的社交平台进行KOL树立,把自己的人设做好,进行网站引流,或者直接引流,这个周期会比较长,因为涉及到人设的树立,但,一但坚持树立起来,就是可持续的推广方法,可以类比,小红书种草。
教育培训机构推广技巧二:搜索引擎推广SEO/SEM
SEO和SEM这两种方法是老生常谈的方法,SEO是一种免费的关键词排名推广,虽然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但SEO如果想要做好,也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的,虽然现在SEO推出几种新的概念,但最终还是SEO手法。
对于教育行业,本身的竞争力度比较大,所以,做seo时最好不要行做行业大词,做精准的长尾词䨱盖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而SEM这种营销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没有账户操作经验,并且没有在这个行业中做过三年以上,做起来,消费比较大,账户优化会比较粗造,心理承受压力就会大。投入产出比不高。
教育培训机构推广技巧三:自媒体/短视频推广
自媒体和短视频是目前是非常流行的推广方式,教育行业也是比较适合这种方式推广的,因为,课程的内容是可以持续更新的,这样就解决掉了内容原创的问题。
坚持做短视频,分析其用户喜好,改进课程的表达方式,也许会在短视频领域分一部分流量。
总结:
教育行业想要单纯通过网站获取流量,难度是有的,但也是可以克服的;在做网站的同时,也要放眼其他的营销方法,新颖的营销方法,毕竟,人在哪里,市场就在哪里。
创业不易,祝君一切安好。
不符合孟子论点的历史人物
不符合孟子论点的历史人物是杨朱和翟墨。
《孟子》中有这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恐怕是早期中国文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言论之一。由此,孟子批评杨朱“无君”,墨翟“无父”。这种将两人描述为“邪道”的说法自汉代以降越来越流行,二十世纪以来也始终是哲学界的主流观点。研究发现,孟子对于杨朱和墨翟的描述既没有任何实证作为依据,也没有得到任何先秦思想家的引述与回应。在“无根据”与“无反响”这两点上,我们都能找到消极与积极证据。就“无根据”而言,现有的文献中没有能够支持孟子所说的杨朱一毛不拔或墨子摩顶放踵的文本证据;但我们确实能在早期文献中看到一些可能启发了孟子论述的讨论。从“无反响”来看,孟子之后的关于“一毛”和“天下”的论述也显示出,直到《列子》的《杨朱篇》问世,孟子的言论都没有获得什么关注。这显示出,孟子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强大。
《陈情令》中莫玄羽和魏无羡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大家都认不出来?
并不是魏无羡和莫玄羽长的一模一样,而是魏无羡仍然是魏无羡,并没有用莫玄羽得身体,所以才戴面具啊
陈情令改编了,魔道祖师原著中莫玄羽强行献舍,魏无羡重生后用的是莫玄羽的身体,而陈情令中是说魏无羡就没死,并不是重生,只是被莫玄羽救了又下了舍身咒,因为仍然是自己的身体所以魏无羡才需要面具遮脸
从魏无羡醒来后和家仆的对话可以看出,魏无羡怕家仆发现他不是莫玄羽要挡脸,却发现家仆并未发现异常,询问之下家仆说因为莫玄羽还小就送去了金麟台,回来之后不是涂粉就是戴面具,所以莫家庄的人大多都不知道莫玄羽现在的长相,所以魏无羡在莫家庄时就不用时时戴面具了
反而之后担心会碰到以前老相识的时候会担心被认出是魏无羡才戴面具,从舅舅认出魏无羡让他把面具摘下来的那段也能看出魏无羡还是自己的身体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改,我估计是重生设定现在很难过审的原因吧
在影视剧中,大家认不出来莫玄羽就是魏无羡,这应该算是这部剧的bug吧,一部剧总不能搞出两个不一样的人来演魏无羡,其实在《魔道祖师》的小说中,莫玄羽和魏无羡就长的不一样,就连最亲近的蓝湛江澄也不是通过魏无羡摘下面具就认出魏无羡的,而是蓝湛通过魏无羡吹得那首安息之曲,那首曲蓝湛只唱给魏无羡听过,所以当莫玄羽吹那首曲的时候,蓝湛一眼就认出他就是魏无羡。
再者,魏无羡作为鬼道创始人,夷陵老祖,名气是挺大的,但是熟悉他的人并没有很多,无非是江氏,温氏一些人还有蓝湛聂导等,平民百姓连魏无羡长啥样都不知道,不夜天之战后,很多熟悉魏无羡的亲近之人都走了,十三年后通过莫玄羽的身体复活,早已物是人非,小辈们更是只听过他的传说并不知道真人样貌,认不出也不奇怪。
最后就是莫玄羽,莫玄羽在莫家庄也是一直戴面具,抹白粉,被金光善逐出金鳞台后,就更加被人看不起,卑微到尘埃里,自然不会有人在意他长什么样子。
根据影视剧中“戴了面具爹妈都不认得,束起头发男女不分”的真理,只要重生后的魏无羡在熟人面前把面具戴起来,就不会有人认出来了。
我是千纸鹤第n号,其实很多点都提到莫玄羽因为觉得自己丑一直都有抹粉的习惯,所以其实很多人都没有那么在意莫玄羽到底长成什么样。
而回归的魏无羡,除了年少一起长大的几人,真的是没有几人能做到一见面就认出他来,尤其是对魏无羡夷陵老祖的身份印象深刻的众人。
前世魏无羡黑化前与黑化后形象还是有区别的,很多人都没有再记得那个仗义执剑的黑衣少年,记得的都是后来不夜天大杀四方的老祖,记得的都是那个即使用“歪门邪道”也能一骑绝尘的魏无羡。
他回归后一直带着面具其实怕的只是像蓝湛,江澄这样的昔日兄弟而已啦。
所以认不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十几年后各家族中还在活跃的也不是之前认识魏无羡的那批人,毕竟之前和魏无羡一起射日之争的该死的死,该不认识的也是不认识,现在活跃的都是家族里的新星小辈啦,像是蓝家小辈在莫家庄就完全分不清楚魏无羡还是莫玄羽。
怎么没认出来,面具一摘,不都认识了!不说原著,你问的是《陈情令》,那就说《陈情令》!其实在剧里,更多的人是不知道莫玄羽的模样,特别是长大后长什么样。并且莫玄羽说的是他一直带着面具,还涂着粉!所以在剧里一般人都忘了莫玄羽的模样,知道那个带着面具涂着粉邋遢的人就是莫玄羽就行!
所以,当魏无羡变成莫玄羽的时候,还是带着面具,别人也就没注意模样。况且有很多很多人,包括小辈们根本就没见过魏无羡,所以,当魏无羡变成的莫玄羽不带面具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也不认识魏无羡!
但是当在江澄和蓝湛面前摘掉面具的时候,就被认出来了!所以还是可以被认出来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小辈们和一些低级修士一些普通人,根本没见过莫玄羽和魏无羡的长相!!
哈哈,这个问题我是认真研究过的……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要分三个问题来了解:
莫玄羽献舍之前和魏无羡重生之前,两个人肯定不一样,这个没啥疑问的,这个我们不需要研究,我们这里只讨论魏无羡重生后。
首先,直观来看,都是肖战一个人演的,肯定是长得一模一样的。
其次,从剧中人物来看,莫玄羽和魏无羡的区别在于面具,戴上面具就被认为是莫玄羽,摘下面具就被认出是魏无羡。
当然,一些朋友不要非要杠我说,在莫家庄很多时候都是没戴面具的莫玄羽,我这里说的是见过重生前的魏无羡的人,可以区分莫玄羽和魏无羡两个人的人,比如蓝忘机、蓝曦臣、江澄、金广瑶等这些人。
至于为啥莫家庄的人为啥没觉得莫玄羽献舍前样貌发生了变化,没有人质疑呢?
第一,莫玄羽13岁被送去金陵台,到他献舍只后以魏无羡的脸出现在众人面时已经25、26岁,样貌会发生变化也无可厚非。
第二,最关键的是莫玄羽成年后再回到莫家庄的样子没人见过,莫家庄的仆人和金凌都说成年后的莫玄羽不是脸上涂着厚厚的粉就是戴着面具疯疯癫癫的,所以说莫玄羽成年后是没怎么用本来面目示人的,最重要的是没有人去真的关心和在乎一个疯子真正长得咋样。
看到这里,大概《魔道祖师》的书粉和看过原著的小可爱坐不住了:哪里是魏无羡的相貌没有发生改变,是《陈情令》剧图省事,直接让肖战一个人演了而已,书中两个人不仅脸是有差别的,而且个子都有差别,莫玄羽,也就是重生后的魏无羡比死前矮了三公分!
别急,各位,容小的给各位大人解释一下:
1、《陈情令》剧确实是根据《魔道祖师》书改编,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既然是改编,就不可能是100%还原和照搬,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大家不可拿《魔道祖师》的答案来直接解答《陈情令》,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陈情令》这部电视剧。
2、不排除《陈情令》剧图省事省预算,只找了同一个人演重生前后的魏无羡的部分原因,但是对这个问题《陈情令》也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处理的,而是确实做了合理的改编,很明确的表达了魏无羡重生前后就是同一个人,因为各世家人物不管怎么怀疑莫玄羽/魏无羡的身份,真正要确认,还是要到他除下面具的那一刻。
1、剧中关于魏无羡重生有关提到两种法术:夺舍术和舍生咒。 当初江澄等都认为魏无羡重现于世是其对无辜之人进行夺舍,用紫电便可鞭出魏无羡灵识。但实际上是莫玄羽主动施行舍生咒,便可使“受让人”魏无羡灵肉合一,从而紫电无法验证。
2、可以这样理解,不管是夺舍还是献生,都是用一个活人使一个已死或者濒死之人的灵肉进行修复与还原 。打一个比方,就好比魏无羡跌下深崖,变成了植物人,莫玄羽的献生就是让魏无羡这个植物人活过来的灵丹妙药。
3、其实在这些逻辑支持之下,《陈情令》没有交代得很明白,也是让观众疑惑的地方是:魏无羡既然能原来面貌重现与人世,那他的坠崖后16年是谁把他藏了起来,照顾完好?他重生后莫玄羽的尸身到哪里去了?
上面的分析和解答我还专门剪辑过一个视频在我的作品里,有兴趣的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看,会更明白、更有趣。
我之前打字打的太累 复制粘贴一下哈 有一个地方 跟大家一起讨论 我知道原著不夜天之战三年后在乱葬岗魏无羡被万鬼反噬化为粉末 身体已经不复存在 后来用的是莫玄羽的身体 但是在电视剧陈情令里 是跳崖后重伤没死 金光瑶芳菲殿那里说了 剧里叫舍身咒 就是用献舍者全部灵识为代价修复重伤之人 剧里的魏无羡根本就没有死 是重伤 在温宁和晓星尘的问题上 魏婴曾经再三强调 温宁当时没有死 也救不活晓星尘 因为死了是救不活的 如果魏无羡是莫玄羽的脸 那魏无羡就没有任何必要戴面具 反正他是莫玄羽的脸 就因为他戴着面具 看不着脸 所以回来后第一次相见的时候 就是用小纸人压金陵那 舅舅和蓝湛都没认出来他 舅舅认出他那里 狗也好 小人法术也好 紫电抽他也好 都是怀疑 直到舅舅让他摘下面具 注意看舅舅表情 才算是认出了他 蓝湛那里 他躲在树后看蓝湛 蓝湛也看了他一眼 因为戴着面具蓝湛走了 魏无羡吹忘羡 就是他戴着面具蓝湛也认出了他 后来云深不知处魏婴醒来 看了一眼身旁的面具又摸了一下脸 就是真的不用再伪装了 因为面具下的脸已经被蓝湛看到了 如果是莫玄羽的脸 魏婴怎么知道 蓝湛已经通过忘羡认出了他 怎么不继续装莫玄羽呢 在原著里 可是一直装还逃跑的 还有 他在莫家庄 第一次看到蓝家小辈 当时没戴面具 就特意别过脸去 在进入莫家招待蓝家人那里 他进去前特意戴上面具 就怕见到熟人 然后被怀疑杀了莫子渊 他被压着跪在地上 因为当时没戴面具 又故意低头别过脸去 他特别在意自己的脸被人看到 因为怕人认出他是魏无羡 如果脸变了 根本不用躲 泽无君说已经认出他的时候 确实是通过蓝湛对他的态度 但这之后他很释然的摘下面具 他去见聂导之前说是咱们的老朋友 又特意戴上面具 金光瑶用随便认出他 他和蓝湛牵手逃跑那里 也是一摘下面具 众人看到脸开始慌张 金凌说他你戴也别戴莫玄羽的面具啊 就是说面具是让人误会他是莫玄羽的关键 有人说剧里因为不能换演员 没办法的事 我觉得确实也有不能换演员的问题 所以电视剧里情节设定上就改了 重生回来后还是魏无羡本人的身体和本人的脸 也算是弥补的小说里的遗憾(对我来说 小说里后来是莫玄羽的身体和脸是遗憾) 我没读过原著 我只是反复看了陈情令 但是我有从各方面听说过原著里的内容 我觉得我没看过原著所以潜意识里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完全从剧情这里出发 剧里怎么演的 我就怎么理解 我理解是舍身咒也好 献舍也好剧中解释是修复重伤之人 但没有修复的那么完美 包括灵力大不如前 也包括那颗痣 甚至包括胸前烙印 (请问在哪里看出胸前烙印没有了 魏婴装疯卖傻那里确实扒过胸口但是没有扒的那么开 没到烙印的位置 而且 如果有拍到导演给个长时间特写我们就都懂了 可是并没有) 还有一个细节 就是蓝湛和魏婴口渴在绵绵家被发现那里 绵绵是在魏婴穷奇道带走温宁他们那里 仗义执言脱家族袍离开金麟台的 而莫玄羽是在金子轩被杀以后被接到金麟台的 按理说两个人应该没有见过 所以如果重生后是莫玄羽的脸 绵绵看到他俩应该问请问这位公子是谁?如果绵绵见过莫玄羽的脸,那她应该问,莫公子怎么在这儿?可是绵绵是略带惊喜的问你是魏公子?毕竟夷陵老祖被江澄手刃的事情绵绵应该听说过吧,所以她不是只有喜没有惊,但是她从脸认出的是魏婴这里可以看出,那个脸还是魏婴自己的脸。陈情令不是原著,他确实改了,16年后,身体和脸,还是他最后还有一点,电视剧里莫玄羽和魏婴是有过同时出现在画面里的,虽然没有拍到脸,但是他们衣着不同,身形不同,声音不同,莫玄羽光着脚,脚上都是血污,是被虐待还是刚用完舍身咒不好说,但是魏婴醒来衣着不同还穿着鞋,如果是莫玄羽的身体,声带发出的声音也该是莫玄羽的声音,但是大家都知道,还是路大大的配音,综上所述,在下认为,电视剧陈情令里,16年后回来的羡羡还是本人的脸,本人的身体,本人的声音。
看过原著小说,电视剧也有涉猎。
其实莫玄羽和魏无羡无论是身高外貌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被魏无羡夺舍后的莫玄羽,魂魄已经是魏无羡了,像江澄、蓝忘机这些熟人,通过剧情发展还是可以认出来的。
电视剧版可能是为了更好拍出后续故事,没有启用莫玄羽的演员,仍然由肖战出演。
不,熟悉他的人如江澄、蓝忘机都是基本上一见面就认出来了,金光瑶和蓝曦臣也是很快就认出来了的,聂怀桑就不用说了。而且魏无羡在他们那一辈仙门百家面前可是一直带着面具的,只有跟蓝忘机一起夜猎和在小辈面前才没有带,他们那一辈除了蓝忘机其他人都已经不出来夜猎了,而小一辈的都没有见过他,认不出来很正常。
不一样的哈哈 主观觉得是长一样了吧 身高都不一样 羡羡变成莫玄羽还矮了几厘米呢 漫画和动漫里你仔细看发型和眼神都不一样的 至于陈情令里 发型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主角是肖战呀 肯定都要他来演呀 实际上两个人长的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看完小说,动漫和陈情的魔道粉,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一、长相
不管是小说动漫还是陈情令中,魏无羡都是被莫玄羽献舍重生的,所以在重生前后他们长相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十几年前世家公子排名在前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十几年后疯疯癫癫的莫玄羽,而剧版陈情令中,因为主角是同一人,所以启用同一个演员,才使得长相一样。而且莫玄羽常年在脸上涂满脂粉(剧中是戴面具),所以无人知其长相,剧版没有再请一个演员其实也是能够理解的
二、为什么认不出来
前面解释了长相的问题,其实认不出来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其一因为魏无羡被献舍重生之后学了莫玄羽的方法——戴面具,在戴了面具,魏无羡又有意遮掩的情况下,大家不能认出来情有可原。其二因为魏无羡回归之后打交道的大多是世家小辈,小辈是不认识魏无羡的,所以不认识很正常。其三,十三年前的世家围剿中,众人相信魏无羡已经死亡,而之后有很多人学习魏无羡的诡修方法,所以即使十三年后魏无羡回归,大家也不会先觉得是魏无羡。其四在大梵山时,云梦江澄用自己法器紫电抽过魏无羡,当时魏无羡除了被抽痛之外无其他反应,但是紫电是可以抽出夺舍的,可以证明魏无羡不是被夺舍,而很多不知道献舍,即使知道也不相信会有人愿意用自己的命去进行交换。
综上,便是大家在初期除了蓝湛外没有认出魏无羡的主要原因。
文定王后——拨弄王朝风云的强势女主,引领大妃垂帘的传奇女性
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在朝鲜王朝无君百家号的 历史 长河中无君百家号,倘若算上燕山君和光海君时代,朝鲜宫廷先后诞生过40位王妃,其中有不少人在史册里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女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 社会 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仅活出了人生的精彩,而且俘获了男人们的心,成为旧 社会 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可是,在这40位王妃里却有一个人历来引发着后人的争议,即便是韩国史学界也对她褒贬不一。为什么呢?一方面,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过人的城府,顺利将政敌踢出权力中心,进而执掌朝鲜王朝大权长达20年,被誉为“小仁粹”;另一方面,她过度崇信佛教,强行干涉君王政务,又不顾封建礼法的束缚,帮助一位贱女赎身,致使朝纲混乱、党伐激烈、民心动荡。这个女人就是中宗李怿的第三任王妃、明宗李峘的亲生母亲、位列“朝鲜三大妖女”之一的郑兰贞的最坚强靠山——文定王后尹氏。
随着2001年SBS电视剧《女人天下》和2003年MBC电视剧《大长今》的热映,文定王后尹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愈发引起世人的关注,受欢迎程度扶摇直上。那么,到底她是如何从一介民女实现母仪天下的梦想?她与郑兰贞之间究竟发生了多少故事?为何至今仍有不少专家学者给她扣上“强权悍妇”的帽子?本期,承旨将深度剖析文定王后尹氏的前世今生,结合权威史料《朝鲜王朝实录》及《燃藜室记述》,带领大家一起去认识这位拨弄王朝风云的强势女主,引领大妃垂帘的传奇女性。
根据李肯翊在《燃藜室记述·中宗朝故事本末》里的记载,文定王后尹氏生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十月二十二日,祖籍京畿道坡平县,父亲是敦宁府事兼坡山府院君尹之任,母亲是司谏院大司谏李德崇的女儿,她是家中的长女。尹氏的出生并没能给家庭带来多少快乐,反而增加了些许苦恼。因为此时的尹之任不是什么高官权贵,相反只不过是一介小官,常年担任着典舰司提调之类的基层官职。官职低微,就意味着俸禄的收入不会太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必然大打折扣。虽然尹之任这一脉出自著名的坡平尹氏,是当时朝鲜 社会 上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可是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结果,注定有人混得好、有人混得差,尹之任很不幸成为了家族里混得差的典型代表。由于人言位卑,尹之任一直忍受着家族里其他人的欺负,以致于族内不和睦的消息还传到了朝鲜君臣的耳朵里,成为众人私底下必谈的八卦猛料。
或许是成长环境的负面影响,尹氏从小就养成了性格坚毅、城府极深的个性品质,敢于正面驳斥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据说在母亲李氏的葬礼上,尹氏的哥哥们不顾家庭的悲伤,在一旁嬉皮打闹。尹氏看到后悲愤异常,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呵斥道: “兄有何乐事而敢为戏笑?” 意思是你到底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一句话就让对方收敛了笑容,足以证明尹氏的成熟和顽强。父亲失意、母亲早逝、家道中落,这些困境成为了尹氏早年的辛酸回忆。也许是上苍有意考验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尹氏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顺利成长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无可否认,如果剧情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尹氏很有可能会选择嫁给某位达官贵人,从此过上生儿育女、平淡无奇的普通人生活。只是,命运没有让她如愿以偿,反而给她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九月一日傍晚,伴随着无数怒吼声,忍无可忍的吏曹判书柳顺汀聚集了成希颜、朴元宗、张珽、朴永文、辛允武、洪景舟等人,指挥义军悍然发动政变,成功推翻暴君燕山君李㦕的昏庸统治,进而拥立成宗大王李娎的嫡次子、晋城大君李怿即位,是为朝鲜中宗,史称【中宗反正】。
燕山君的倒台,是朝鲜王朝前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君权衰落的开始。中宗李怿性格懦弱,缺乏足够的魄力和胆识压制朝野,从登基那一刻起便一直遭受功勋集团的压迫。由于中宗的原配、端敬王后慎氏出自奸臣之家,因此让成希颜、朴元宗等人倍感芒刺在背,反正政变发生后仅仅一周时间,他们就纠集群臣向中宗呈递奏疏,强烈要求废黜中宫慎氏,并且将其赶出景福宫。功勋集团的嚣张气焰让中宗十分不满,但他又不敢公开得罪对方,最后只好接受群臣的谏言,用轿子载着慎氏从景福宫建春门出,将她寄宿于河城尉郑显祖的家中,夫妻二人从此天各一方。
慎氏被赶走后,中宫之位空悬,选择谁来续任王妃成为朝野上下争论的焦点。为了达到控制朝政的目标,功勋集团的成员纷纷举荐本族女子入宫,企图在中宗身旁安插眼线,进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迫于形势的压力,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八月四日,中宗李怿再次选择妥协,册封尹汝弼(朴元宗的妹夫)之女为朝鲜王妃,是为【章敬王后】,这是坡平尹氏宗族第3位荣登朝鲜王妃之位的女子(第1位是世祖的原配贞熹王后,第2位是成宗的继妃贞显王后),而这位章敬王后则是日后文定王后的堂姐。
章敬王后尹氏入宫8年,在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二月二十五日产下中宗的嫡长子李峼,随后因妇产科疾病红颜早逝,年仅25岁。章敬王后的死,又一次把朝鲜王朝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并且彻底点燃了朝野党争的导火索。士林派的大臣认为,既然章敬王后已经薨逝,那么王廷应该迎接废妃慎氏回宫复位,这样做合情合理。但是勋旧派的大臣却激烈反对,他们把慎氏的回宫视作士林派对自己反攻倒算的开端,所以坚决不同意慎氏回来。这一来二去,双方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闹得整个王廷鸡飞狗跳。心力交瘁的中宗无力解决两派间的矛盾,只能冷眼旁观事态的发展。
王廷动荡的传闻,不可避免地传入后宫,让中宗李怿的母亲慈顺大妃(贞显王后)忧心忡忡,因为她不想再看见“下克上”的忤逆举止发生。到底该由谁来继任王妃呢?慈顺大妃考虑了很久,这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倘若继续选择功勋集团的人入主中宫,儿子未来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如果不选择功勋集团的人入主中宫,着眼于其他两班贵族家的妙龄女子,又容易引发他们对王室的恨意,没有谁敢保证朴元宗一帮人不会再来一次政变。抉择来抉择去,最后慈顺大妃相中了同族出身的尹之任的女儿。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她?慈顺大妃的决定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尹之任的女儿隶属坡平同族,不会引发功勋集团过大的猜疑和争议,毕竟已故章敬王后也是坡平出身,功勋集团的人里也有不少出自坡平;其二,目前尹之任的家庭背景很寒酸、很朴素,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官小人微,对王权的威胁较小,几乎称得上是人畜无害,很难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的女儿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因此,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七月十九日,中宗李怿身穿冕服,带着御驾人马亲自来到太平馆门前(准王妃在入宫前,都会被送到指定的场所接受中宫教育,这是朝鲜王朝礼制的规定),迎接新王妃尹氏入宫,是为文定王后,尹氏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篇章。
入主中宫,标志着尹氏正式踏入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而她也很快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美好。一个人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不断的 探索 和试错。文定王后的登位,瞬间让她成为了朝野上下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世子派的成员,诸如尹任、尹殷辅、金安老等人,非常担心尹氏会诞下嫡子,从而威胁到世子李峼的地位。这时的文定王后如同行走在刀刃上,只要一步踏错将会万劫不复,废妃慎氏的下场并没有过去太久,众人都准备看她的笑话。然而,早年培养出来的个性在此时此刻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文定王后接下来的举止,将彻底颠覆朝野群臣对她的轻蔑态度。
通过对《中宗恭僖大王实录》的考订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定王后是一位具备长远眼光的女性,这从她入宫那一刻起便知分晓。虽然文定王后是以16岁芳龄嫁入王室,但她的心智完全跟年轻的外貌不匹配,入宫后就迅速看出了自己的劣势。首先,她在宫廷中没有任何靠山,亲生父亲尹之任即便被授予敦宁府都正之职,但这个职位仅相当于名誉性质的官爵,任何人只要有女儿做了王妃,国舅都会担任该职位,故而算不上什么核心身份,更别提给自己女儿提供帮助了。况且尹之任在此后经常遭到言官们的批判,一度被扣上“强奸犯”的罪名,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其次,文定王后名义上是中宫之主,可实际上掌管后宫权柄的是婆婆慈顺大妃。要知道当初拍板决定中宫人选的决策者就是慈顺大妃本人,既然她能够把尹氏扶上正位,那自然有能力把她踢下来,所以慈顺大妃是绝对不能得罪的,文定王后并不想重蹈燕山君母亲废妃尹氏的覆辙;再者,文定王后坐上王妃的位置,就已经让不少人眼红了,尤其像敬嫔朴氏、淑仪洪氏、熙嫔洪氏这些早就生下王子的后宫嫔妃,她们都盼着文定王后出丑,自己好替补上位。可以说,文定王后开局抓的是一手烂牌,无论是父亲还是亲族,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因此,文定王后开始了漫长且惊心动魄的夺权斗争。
文定王后踏出的第一步,便是韬光养晦,紧紧握住王世子 李峼 这把伞。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宗李怿与文定王后两人之间的感情很一般,并非影视剧里所描绘的那样爱得深沉。究其原因,这属于政治婚姻的副作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影响下的婚姻,能有多少是具有真挚感情呢?所以中宗迎娶文定王后,说难听点就是完成政治任务,给自己儿子找个后妈。文定王后也深知其中缘由,因此她坐上王妃之位后,就承担起照顾年幼世子的重任,而《中宗实录》里也清晰地记载了两人的真切感情: “仁庙为元子时,孜孜抚育,过于所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定王后与世子间的感情,也促使世子派的成员对她放下戒心,为她以后肃清政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照顾世子的同时,文定王后也不忘尽到媳妇的孝道,对婆婆慈顺大妃是体贴有加、贤惠能干,给慈顺大妃带去了很好的印象,老人家常常笑口常开,称赞文定王后是不可多得的好女子,即使自己驾鹤西去也很放心,逐渐把后宫权力移交给她,文定王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博得王世子 李峼 及慈顺大妃的好感后,文定王后随即踏出了第二步,暗中培植势力,构建新权力集团。 饱读诗书的文定王后很清楚搞政治斗争是不允许单打独斗的,必须拥有一整套后勤团队作为支撑。恰逢此时,文定王后的亲弟弟尹元衡文科及第,被授予春秋官记事官之职,开始迈入朝鲜官僚队伍。于是,最能干且最富有野心的尹元衡在文定王后的秘密提携和授意下,纠集了哥哥尹元弼、尹元老、尹元亮等人,组建起文定王后最初的领导班子,为她提供强有力朝野支撑。可能有读者会感到疑惑,难道尹元衡不是文定王后的亲哥哥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尹元衡并非文定王后的哥哥,这是国内某平台及某作者的误传,其证据来源于两处:第一,大护军郑礥曾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八月十七日向明宗大王李峘上疏言事,期间提及对尹元衡的处分,明宗以 “然文定王后之弟,予岂忍窜谪乎?” 来否决郑礥的提议,这是最有力的证据,侄子不可能认错舅舅的身份;第二,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四月十四日尹之任病逝后,朝鲜史官在《中宗实录》里记录下了 “之任有五子,其季子元衡,时为注书,为人温恭俭约” 这样一段话。很明显,尹元衡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根据“伯仲叔季”的辈分排序,“季”是古人对小儿子的称谓,故而可以判断尹元衡的出生时间一定不会在文定王后之前,所以各位要记清楚咯!
当宫廷内外都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后,文定王后踏出了第三步,即置身党争事外,挑拨功勋集团(勋旧派)及世子派成员的内部矛盾,尽享渔翁之利。 文定王后入宫后,一直对功勋集团和世子派心存芥蒂,因为她很清楚对方拥有开天辟地的庞大力量,也是自己在夺权道路上不得不除掉的政治宿敌,而后面发生的【己卯士祸】则进一步让文定王后体会到功勋集团的可怕之处。【己卯士祸】是朝鲜王朝时代发生的“四大士祸”之一(戊午士祸+甲子士祸+己卯士祸+乙巳士祸),同时亦是朝鲜王廷党争激烈的标志性事件。 【己卯士祸】发生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一段话,士林派领袖赵光祖希望通过改革朝政的方式弹压功勋集团,结果因为一片写着“走肖为王”的树叶翻车,士林派遭到毁灭性打击,赵光祖本人也身死异处。 在此次事件中,功勋集团狠毒、精准的手段给文定王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南衮能够准确抓住中宗害怕有人夺权的心病,将写有反词的树叶从位于景福宫后山的自家院里顺流飘出,提前预料到宫中会有人捡到,这说明功勋集团对王宫内务了如指掌,实在是令人不得不防。虽然【己卯士祸】给朝野带来的剧烈震荡,也波及到一些己方势力的官员,但文定王后始终没有趟这浑水,反而继续置身事外,冷静寻找敌人的弱点。同时,透过此次血腥事件,也让文定王后发现了功勋集团和世子派的成员并非铁板一块,士林派下台后,彼此间的利益纠纷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正是推波助澜的好时机。
很快,文定王后等待的机会到来了。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三月初一,由于有人在东宫大殿的屋檐悬挂一只只被切去四肢和鼻子的灼烧老鼠,瞬间在宫廷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摆明是在诅咒世子。中宗李怿也异常震怒,专门下令调查此案。【灼鼠之变】是朝鲜王朝 历史 上著名的悬案,其中牵扯的人物和事件皆语焉不详,导致后人难以辨别事情的真相。但是在文定王后看来,这正是挑拨政敌内部矛盾的良机。她透过都承旨柳溥的内人得知敬嫔朴氏组织了此次巫蛊事件(官方说法),因此支持世子派及中宗将矛头指向敬嫔朴氏和福城君李嵋。结果,敬嫔朴氏被废为庶人,福城君李嵋被剥夺爵号,母子俩双双遭到流放,有关人员尽皆遭到处罚。经过此次【灼鼠之变】,功勋集团在宫廷的势力受到极大打击,文定王后借助世子派之手铲除了功勋集团的威胁,随后她就调转枪头准备对付最后的敌人世子派。
嘉靖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文定王后在景福宫内诞下庆原大君李峘,这是她与中宗唯一的儿子。嫡子降生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汉阳城,让尹任和金安老等人坐立不安。世子派之所以一直没有对文定王后动手,并且愿意在【灼鼠之变】中全力打击功勋集团,其中原因除了文定王后肩负着照顾世子的责任外,无嫡子降生是最关键的因素。自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到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文定王后先后生下了3位公主,即懿惠公主、孝顺公主和敬显公主,唯独生儿子的消息从未有过,这就让世子派的人很放心,因为他们明白只要中宗双脚一伸,王世子李峼便是即位之君,未来的康庄大道等着他们去享受。可是现在,文定王后居然生下了嫡子,麻烦就大了,更何况以尹元老、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逐渐后来居上,开始与世子派针锋相对。眼看着到手的鸭子即将飞走,以尹任和金安老为首的世子派开始酝酿阴谋诡计,企图将小尹派及文定母子一起从景福宫里抹去。
世子派的政治活动,自然逃不过文定王后的眼线,她透过弟弟的妾室郑兰贞了解到尹任等人的行踪很不寻常,貌似在密谋些什么。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文定王后遂将瓦解世子派的突破口对准了核心人物金安老。中国有句古话:“一山不容二虎”,意思是一座山上容不下两只老虎,用来形容强者间无法和平共处。毫无疑问,尹任在世子派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他即是已故章敬王后的亲哥哥又是如今王世子李峼的亲舅舅,地位不容置疑。但是,金安老却没有尹任这层血缘关系,他是凭借投机取巧的手段赢得中宗的赏识,故而选择加盟世子派。根据《中宗实录》和《燃藜室记述》的记载,金安老是一个野心极强的男人,而且他很喜欢打着“保护东宫”的旗帜四处宣扬,搞得天下就他一个人在守护世子,这就令尹任十分反感。后来在【灼鼠之变】中,金安老直接甩开尹任的存在,自己扳倒了政敌花川君沈贞,进一步让尹任对他提升了戒备,双方的关系也跌入冰点。
祸起萧墙,这是历朝历代最有效的政治斗争方式。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十二月六日,金安老以谋反罪遭到逮捕和审判,并且很快被中宗下旨赐死。对于金安老的突然倒台,文定王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此前金安老与尹任之间摩擦升级,致使金安老被义禁府抓住后,尹任选择明哲保身,与文定王后达成统一战线,坐看曾经的盟友被政敌除掉。虽然大权独揽的感觉很香甜,但尹任却忘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即将步上盟友的后尘。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位39年的中宗李怿薨逝,享年57岁,王世子李峼即位,是为仁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12代国君,遵奉文定王后为王大妃,尊号为慈懿。仁宗的即位,吹响了文定王后向世子派发起总攻的集结号。
仁宗即位后,尹任成为他掌控王廷唯一的政治依靠,所以很快就晋升他为刑曹判书,负责协理朝政。侄子当王上,做舅舅的自然很风光,尹任着实爽了一把。然而,还没等尹任的VIP服务到期,即位一年不到的仁宗就薨逝了,年仅30岁。仁宗的突然离去,历来引发后人热议,不少人认为是文定王后毒死了他,证据源自《仁宗钦孝大王实录》。当年的六月十八日,仁宗来到景思殿参加文定王后举办的茶会,期间吃了不少点心,文定王后还高兴地赏赐给随驾的人员许多物品。可是在3天后的夜晚,仁宗突然发病且面色萎黄,急命药房抓药熬制。凡事都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为何仁宗早不得病晚不得病,偏偏在茶会结束后才得病呢?而且对比此前的文献记载,仁宗的体质一直很不错,很少出现重症,像这种突发性疾病更是无从记载。无论如何,国不可一日无君,应该速推候选之人。遵照仁宗生前的遗诏,同父异母的弟弟庆原大君李峘接替王位,是为明宗大王,文定王后升格为大王大妃,并以“国君年幼”为由垂帘听政,开启了往后长达20年的大妃统治。
仁宗薨逝,标志着大尹派失去了争权夺势的最大砝码,此时已经成为光杆司令的尹任再也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了。果不其然,明宗即位后不久,文定王后突然驾临景福宫差备门并且下懿旨诏见尹任,以 “外间有予不善于东宫之语” 为由将其怒斥一顿。随后,被扣上密谋造反的尹任很快就遭到了逮捕。终于,这位权倾一时的男人在文定王后和尹元衡的一连串毒辣打击下被赐死,大尹派势力轰然倒台。至此,曾经威胁文定王后的宫廷势力全部被肃清,小尹派完全控制了局面,再无强手可以与之抗衡了,整个朝鲜王朝已然是文定王后及坡平尹氏的天下。文定王后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以一介弱女子的身份周旋于各方势力间,白手起家、隐忍悲痛,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笑到最后的最大赢家,实在是令人无比佩服!
大尹派倒台后,文定王后迎来了辉煌的后半生。这段时期,也是朝鲜史官对她颇具微词的时期。一方面,小尹派把持朝政,即便明宗亲政后,文定王后依旧干预儿子的决断,导致朝纲紊乱;另一方面,文定王后的心性随着斗争胜利愈发轻浮,不仅信任妖女郑兰贞,无视她在民间为非作歹、大兴土木,而且崇信妖僧普雨,在全国掀起大规模佛教运动,极大耗费了国库的钱财。
只是,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登鼎天下的文定王后没有在乎外界的评论,她开始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自己的战友们。尹元衡自然不用说,不仅被提拔为正一品领议政,而且获赐【瑞原府院君】,权势急速膨胀。另外,尹元衡的妾室郑兰贞在整个政治斗争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为文定王后和尹元衡提供了不少计谋。于是,文定王后颁布懿旨,宣布郑兰贞摆脱贱民身份,同意尹元衡休掉原配金氏的决定,认可郑兰贞续任正室,并且赐予她一品贞敬夫人的爵号。郑兰贞与文定王后之间的关系,是后世百家津津乐道的故事,韩国SBS电视剧《女人天下》更是将她塑造成一个玩弄权势于股掌之间的女人。不过,影视剧终究参杂着艺术加工,现实里的郑兰贞并没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但她敢于挑战封建礼法、敏锐捕捉一丝机会、成功摆脱低贱的身份,这在整个朝鲜王朝 历史 上属于特例,可以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人物了。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四月六日巳时,拨弄王朝风云的强势女主文定王后尹氏在昌德宫昭德堂薨逝,享年64岁,葬于京畿道泰陵,一代传奇女性落下帷幕。文定王后的一生,可以说是一本宫廷女性的生存指南,也可以称之为“女性厚黑学大作”。在残酷无情的宫廷斗争中,文定王后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准确定位自己的优劣势,选择忍耐和等待崛起的机会,化不可能为可能,她的成功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朝鲜王朝实录·中宗恭僖大王实录》
2.《燃藜室记述·大小尹争权》
3.《朝鲜王朝实录·仁宗钦孝大王实录》
4.《朝鲜王朝实录·明宗恭宪大王实录》
P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提前告知。尊重版权,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