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百家号(商贾jia)
本文目录一览: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吗
百家号02-1017:42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的特色和名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强,茶文化在逐步走向兴盛,但是具备传统茶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却捉襟见肘。
一、茶文化及其产业化 (一)茶文化 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包括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存储及各类茶的制成品;非物质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二)文化产业 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该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十类,分别是: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三)茶文化的产业化 茶文化产业化的内容包含了茶文化书籍出版、茶文化影视、茶乡旅游、茶道表演、茶具收藏、休闲茶艺、茶馆文化等,既具宣传教化作用,又有娱乐欣赏功能,可以满足人们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需要。 有学者将茶文化产业归纳为:以茶为载体所外显的物态、精神、行为和心态的文化。茶文化产业有明显的两个特征: 一是以文化意义为基础的产业, 二是与茶的精神文化相关和服务。但是中国茶文化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当前茶文化仍然依托茶叶经济的支撑才能得以生存,而茶文化对茶叶商品的反哺作用尚未体现出来。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 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四、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茶文化属于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茶文化发展所需创意设计、茶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本人要关于商贾的所有有关的典故解释注释等等,悬赏200
谈起古代商贾商贾百家号,有三个人是不得不提商贾百家号的。
一个是范蠡商贾百家号,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商贾的鼻祖。范蠡,原为楚国人,出仕越国为大夫。吴越夫椒之战,越国大败。范蠡献计越王,卑身厚赂求和。归国后,协助越王励精图治,终于灭掉吴国。他认为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便功成身退,辞官归隐,带着大美人西施到齐国。他善于经营,资产至千万。后移居定陶,号陶朱公。有人说他与西施驾扁舟入五湖隐居。至今,在太湖边上还流传着“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的民谣。
一个是吕不韦,他是最有远见,最成功的商贾。《史记》称他为“阳翟大贾”,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秦昭王末年,昭王以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立爱姬华阳夫人为正夫人。公子子楚为秦质子居于赵。吕不韦在邯郸见到子楚,以为“奇货可居”,便将自己的爱姬送给他,并劝说子楚结交华阳夫人,努力成为安国君的继承者。他资助子楚千金,又以珍宝献与华阳夫人。子楚终被立为嫡嗣。昭王卒,安国君立,是为孝文王,一年后卒,子楚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后秦王赢政尊其为相国,号称仲父。据传,嬴政乃是他的私生子。
一个是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是很看不起商贾的。但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前就经商于曹、鲁之间,富至千金。《韩诗外传》记载:“子贡,卫之贾人也。”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孔子去世后,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后世一般认为,孔子之所以名传天下,完全得力于子贡的宣扬。
范蠡是政治家,后来经商,成为赫赫有名的大商贾;吕不韦是大商贾,后来从政,成为有名的政治家;子贡也算是一个大商贾,后来当学生,再后来成为孔子学说的传播者及教育家。可见,政治家、商人和学者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也就成商贾百家号了中国商界的一大特色。
炎帝和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先祖,他们也是商业文化的奠基人。《易经帝系篇》中有“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商业活动。有人认为,舜是第一商贾。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得有所提高,被列为“四名之一”,《左传》称“士农工贾,不败其业。”齐鲁商贾、郑国商贾、吴越商贾都很活跃。进入战国时期,商贾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重农拟商是各国共同奉行的主张。秦时商贾是罪人,是俘虏,没有正常人的待遇。在汉、魏、晋以及南北朝时期,商贾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跋涉,苦苦挣扎。到了唐宋,商业进一步繁荣,商贾们也渐渐地活跃起来。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在江南一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贾势力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他们要从末流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昂首挺胸地成为“正本”。
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个影响很大的商贾集团,一个是晋商,一个是徽商。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东北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在内蒙流传着“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在西北流传着“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谚语。山西商人经商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确实是相当可观的。据说,仅仅把山西这几个县城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像商贾百家号我国银行业的创始人雷履泰,乔家基业创始人乔贵发,赎矿运动的领袖渠本翘,保晋公司总经理常旭春,不忘爱国的皇商范毓并,机敏果断的侯荫昌,商业大家冀以酥,吃苦耐劳的曹三喜,都是当时很显赫的商界大贾。晋商具有进取、敬业、群体的精神;坚持审时度势、灵活机动、薄利多销、慎待相与、重视信息、公平竞争、双赢同利的经营谋略;秉承珍惜诚信,俭约自律的作风。有人总结乔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始终坚持勤俭节约、守信不欺、自甘忍让、以和为贵的精神。左宗棠为乔家撰写的一幅对联就是一个佐证:“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作为中国商界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就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商而有则仕”,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徽商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像因经商至富的程承津、程承海兄弟,乡人号为“程十万”,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马曰,因捐输军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的鲍漱芳,红顶巨商胡光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徽商坚持“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道德,以天下为己任,弘扬儒商精神,富而后教,注重人才投资,也将希望寄予官场,财自道生,利缘义勇,诚信天下,童叟无欺”的经商理念。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诚商良贾,也有奸商、官商、亦官亦商。西晋时期的王戎是个典型的贪利好财的奸商。史书上说他“维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实积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苦不足”,更可恶的是,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唯恐买者得到好处,总是钻破李核,然后才出售。石崇靠掠夺性的商业行为,加上贪污,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官僚之一,曾经与王凯斗富,上演了一出极其丑恶的闹剧。和珅是清乾隆时最大的贪官,他把搜刮来的巨额钱财,用于经商。通过贪污和掠夺性的经商,和珅之财不仅富可敌国,国库的钱财反不如和珅拥有的多。奸商的所作所为,严重的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失去了诚信;而官商的存在则滋生腐败,严重败坏了吏治。在每一个历史朝代,对奸商和官商都是被人民唾弃,被官府打击的。
古代的商贾,凡是成功者,无不奉行“诚信、耐劳、节俭、朴实,禁欲”的信条。道光年间有一个叫舒遵刚的徽商,信奉“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的“圣人之言”。休宁商人张州“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心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也。”歙县商贾梅庄佘,“家素贫,弱冠行贾,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往往信人之诳,而利返三倍。中年积著累数千金,居乡以长厚闻。”发了财的贾商,也很热衷于助修祠堂书院、输粟助赈、兴水利、筑道路、抚孤恤贫等公益和慈善事业。那个时候,没有飞机,没有汽车,没有任何快捷的通信工具,一切都只能靠两条腿,或是马车、舟船,一趟生意,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或两三年,其中辛苦,现在的商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的。唐人吴融的《商人》一诗,道出了商贾们的真实生活:“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北抛衡岳南过雁,朝发襄阳暮看花。”那种敬业精神,很令人感动。
古代的商贾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总结出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以仁为质”的商业道德规范和准则,逐步形成并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经商风俗和经商理论,逐步形成并总结出了颇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鉴借的。
商贾云集造句
商贾云集造句商贾百家号:
所以虽然城池不大商贾百家号,但是商贾云集,买卖铺户众多,算得上是块经商宝地。
许昌城西面商贾百家号的霖波河地区,是豪门望族聚居之地,人烟稠密、商贾云集、文人荟萃,不少墨客骚人都会到此一游,是帝都中十分繁华商贾百家号的地段。
运河通水复航,为重现当年“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的繁荣景象提供商贾百家号了基础。
张家港口岸化工储罐林立,商贾云集,张家港地区化工品价格已经被南京海关作为审价依据,行情影响到全国乃至世界。
颠峰时期商贾云集,老字号多达上百家,一度形成“谁向正阳门上坐,数清来去几多人”的景象。
随着京张铁路的修建,张家口日渐兴盛,茶园、澡堂、饭馆、绸缎庄、药铺、糕点铺、肉铺、金店鳞次栉比,商贾云集、买卖兴旺。
九江自古以来就是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背倚庐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当年水陆交通的便利,使道口成为商贾云集、人烟辐辏、远近知名的水旱码头,被当地人称作“小天津卫”,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见证了道口昔日的繁华景象。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 视频及Mp3 迅雷高清下载
主讲人简介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日本北九州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企业经营史。出版学术著作《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宋朝政府购买研究》等五部。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次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铸成集团华商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石油、鞍山钢铁等国内知名高校、培训机构、企业之邀,讲授《宋太祖的治国方略与企业管理》、《易道儒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中国传统商业智慧》、《中华商道》等课程。
节目目录
01 商人出世
02 贩夫治国
节目导读
01 商人出世
翻开《史记》,我们看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段历史篇章中,不仅有王朝的兴衰更替和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很多中国早期商人活跃的身影。那么,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人是怎样产生的呢?
商人的来历和商朝有直接的关系,商朝人善于做生意,在商朝被周灭掉后,商朝的遗老遗少,特别是那些王公贵族,他们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不会种地,也没有什么手艺,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他们就拣起了老祖宗那个传统,靠经商做买卖来混日子。无论是商朝建立以前,还是商朝灭亡以后,商族部落的人都非常善于经商做买卖,所以久而久之专门经商做买卖的人也就被称为商人了。本来商人这个名词指的是商族部落的人或者商朝人,就像是后来的汉朝人称为汉人,唐朝人称为唐人,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商族部落的人很善于经商做买卖,所以商人也就变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所以无论是商人、商品还是商业,这些词都跟商族部落以及商朝有很直接的关系。而这些词的演变以及它背后的历史兴衰在《史记》中都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不仅记载了中国早期的商业发展,也记载了很多早期工商业者的故事。那么,在这些故事中,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了解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将带您踏入商业的历史长河去追根溯源,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之《商人出世》。
02 贩夫治国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部专门为工商业者所写的传记《货殖列传》,而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最先提到的一个人竟然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我们知道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建立了周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那么,姜子牙怎么会出现在司马迁专门为工商业者所写的传记中呢?姜子牙和工商业又有什么关系呢?他那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又体现了怎样的商业智慧呢?
实际上,“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体现了姜子牙的人生智慧,懂得人才的价值、能够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些都是作为明君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人是不是明君呢?这就需要考验一下,需要试探一下。所以姜子牙跑到渭水边去钓鱼,实际上一方面是在打一个很吸引人眼球的广告。另外一方面呢,也是借这个机会来一个讨价还价。这样的讨价还价,不是说多要个三块五毛的,而是试探一下这个周文王是不是一个真正懂得人才价值的人,是不是他心目中一个理想的买主,值得不值得自己把自己卖给他。
所以这样来看,姜子牙在做小商贩的时候,虽然经营业绩不是很理想,但多年的商业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所以他才会想出用直钩钓鱼的怪招来吸引周文王的注意。那么,在他辅佐周文王以后又是怎样把自己的商业智慧应用到治理国家的方面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之《贩夫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