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主持人(百家号主持人怎么赚钱)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号 历史上有哪些现实版的"琅琊榜
最早的“琅琊榜”:月旦评
《琅琊榜》里提到,琅琊阁每年发布的榜单有公子榜、美人榜、高手榜、帮派榜和富豪榜。百家号主持人我们就先从这个公子榜说起。
公子榜这名字绝对是作者杜撰的,不过按照仪表风度、能力水平给公子们搞排行榜这事,历史上还真有。
《后汉书 许劭传》里是这样记载的:“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这几句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东汉末年,有许劭和百家号主持人他的堂兄许靖,都是当时的大咖,以慧眼识人著称。他们爱好坐在一起对当时的人物进行品评。不论忠奸善恶,不论在朝在野,纵横评论不加顾忌。他们这个评价的榜单按月发布,一般在每月初一,所以被称为“月旦评”。
由于许劭、许靖的权威性极高,月旦评一时名声大噪。后来竟发展成了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以获得二许的一字之评为荣耀。被许氏兄弟称许的人“如龙之升”,被他们贬斥的则“如坠于渊”。
为了获得好一点的评价,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州府小吏,无一不对许氏兄弟尤其是许劭毕恭毕敬。许劭任汝南郡功曹时,郡内大小官吏均十分畏惧,“莫不改操饰行”,纷纷检点起自己的言行举止。袁绍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为了给许劭留下个好印象,回乡时都不敢大肆张扬,只好轻车简从进城。袁绍自己的原话是“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翻译成白话是:我这个开好车、穿名牌的土豪样万一让许劭看见不就完蛋了!
月旦评虽然全凭二许眼力,但准确度却是神乎其神。到底神到什么地步,只举一个例子就够了。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就是许劭。
除了月旦评,当时的社会还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战火频仍。有责任心的士人们看不下去,纷纷发声,当时号曰“清谈”。清谈之风下,士人见面即相互品鉴人伦、臧否朝政,谈论不仅时间上“连日达夜”,而且规模大的有上千人参与。所以可以说,东汉末年是一个全民动员、一起排名的时代。
可惜,月旦评这个第一榜单的评选活动并没有持续太久。先是作为主持人的许劭、许靖兄弟闹崩了,后来十常侍当国,许劭不愿出仕远走他乡,许靖也因为得罪了董卓不得不离乡避祸。月旦评也就这样淡出了历史舞台。
美人榜自古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榜单
月旦评之后,按照人物的品性品行进行排榜的活动就基本销声匿迹了。因为月旦评这样的榜单,力量已经大到了可以左右朝廷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后世统治者引以为戒,自然不会再放任其发展。而琴棋书画之类风雅且无关政治的内容,一跃成为了排行榜关注的重点。当然,还有美人。
这方面的实践模式大体是这样:某一个在某领域比较资深的专业人士写本书,在书里发布他心目中的该领域排行榜,并附有详细说明。如果这本书顺利成为了通俗流行读物,那么这个榜单就会在短时间内传遍各地,并且引发全民的关注和热议。如果这本书太过学术,人民群众一般不读,那也不要紧。总会有后世人读了再隔空跟他干嘴仗。形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弹幕:同意的就在边上批注一下“顶楼上”,不同意的就开启刷屏吐槽模式。
例子很多,这里随便举几个。比如,诗歌排行榜里最经典的是南朝钟嵘写的《诗品》,绘画领域比较有名的排行是唐代张怀瓘写的《画断》,“唐宋八大家”的排榜根源于明代茅坤编著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江南四大才子”的排法出自《明史》……
当然,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还是给美人排榜。不过古代人跟我们现在的审美不大一样。就说“四大美女”的排名,古代也有所谓的“四美人”,但当时的人选并不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西夏黑水古城遗址曾出土过“四美人图”,图中为王昭君、赵飞燕、班婕妤、绿珠。明代诗人张元凯有《四美人咏》组诗,分别写的是王昭君、赵飞燕、卓文君、绿珠。至于我们现在熟悉的这个版本,大约是在清朝中期才成为通行版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美人排行榜。这方面有一个公认的最佳权威发布——清代余怀的《板桥杂记》。他在这本书里,对明清之交秦淮河边的名妓们进行了色和艺的全方位考察,并提出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榜单——秦淮八艳,也就是顾媚、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柳如是。
△秦淮八艳之董小宛,周璇饰演。董小宛不是董鄂妃!野史可千万不能信啊!
除了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阅历来评选美人,古代人还流行“开个大party,大家一起评”的模式。《儒林外史》里就记载了这样一次排名活动。一大票文人闲得无聊,召集了一百三十多个戏班里饰演旦角的女演员,让每人演一出戏。之后这些文人集体化身评委老师,投票选出前十强。怕声势不够大,还特意把选出的榜单贴到最显眼的城门口。对于这种行为,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只能说:有钱有闲,就是任性啊。
战力排榜?别闹了,你是游戏玩多了吧?
《琅琊榜》里最接地气的榜单应该就是高手榜和帮派榜了。毕竟,大家从小受金庸古龙的教育,武功啊修为啊江湖势力啊,这些东西一点都不陌生。对了,三国和水浒不也有武将排名,战斗力比较么。这样看来,按武功、战力排榜,应该是最普遍、最顺理成章的了。
呵呵。骚年,天真了吧。壹读君(微信:yiduiread)负责任地告诉你,高手榜、武将榜这种东西,古代根本就没有。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武力较量很难有明确的排名,除非搞锦标赛;另一方面,古代人完全不care这些啊。
武林高手最早见诸历史记载应该是《史记》的游侠、刺客列传。然而,司马迁重视的是这些人的侠肝义胆、大义凛然,简言之就是超越的精神境界。至于武功什么的,太史公没多想。最有名的刺客荆轲也是拿着匕首搞不定秦始皇,倒被秦始皇一剑反杀。
△大侠一般都暗含着“最终必须挂”的属性
后世人坚决贯彻了这一写作的指导思想。所以长期以来,评价武人的第一指标都是道德。战力当然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不过,从来不是重点。真正以武功衡量人物,要等到武侠小说的兴起了。
就说三国和水浒。《三国演义》里描写了大大小小无数场单挑,但从来没有说过到底谁武功第一。现在常见的三国武将排行榜,不过是广大热心读者根据战况自行推演出来的,当然也不排除各类三国游戏的洗脑。而《水浒传》里虽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排行,但那是排“座次”,不是排武功。只说前三,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天机星智多星吴用,真正能打的可就只有卢俊义一个。
我需要百家讲坛主讲人的资料(急需)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人称“北大醉侠”。
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有:《47楼207》、《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独立寒秋》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她的气质和语言都接近曲艺表演中的评书,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国学经典,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之前,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这个讲坛完成的《品三国》在全国引起轰动,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
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让整个演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
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
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他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296年的清代历史,兴衰荣辱,阎崇年了然于心,他从不囿于前人成果的束缚。
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大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阎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可阎崇年“毫不留情”地给这传说泼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
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
多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每到一地,他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紫檀主持人老公是谁
没有老公
央视《星光大道》选拔赛及文艺晚会主持人
擅长领域
主持
个人成就
大唐雷音寺联合创始人
话剧《爱情广告之龙凤呈祥》
获得第十三届“德艺双馨”公益人物奖项
查看全部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8个义项
知识课堂百家号安利墙
全部视频3
高跷文化的起源,距今2500年历史,梁山好汉演变成“梅花桩”!
00:00
视频
主持人紫檀 非遗文化《鱼皮画》展示
00:00
视频
《空竹》知识大比拼
03:23
视频
没有更多内容啦
紫檀,央视美女主播,同时也是《星光大道》节目的首位女主持,[1]主持风格机智灵活、台风新颖,现为《星光大道》、《开门大吉》[2]、央视五套《31座森林“星之旅”明星挑战赛[3]》、贵州卫视高端对话节目《论道》[4]、深圳卫视《悦时尚》[5]以及央视大型活动主持人,国内首位VR主持人[6]2018年出席巴黎时装周[7],2019年主持首届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8]2020年紫檀对话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9]
中文名
张梓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