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曹百家号(老曹当家百家号)
本文目录一览:
门对千竿竹短无下联
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是在明朝时候发生的事。
在南京水西门大街,有一座豆腐坊。掌柜的姓解,叫沛然,山东人,五十多岁。只有一个老伴儿,没儿没女。
有一天,这老两口子全病农村老曹百家号了。也没人推磨了,也不能做买卖了。老解就跟老婆说农村老曹百家号:
“农村老曹百家号你看看,有个闺女就有半子之劳,农村老曹百家号我都五十多了,还没儿没女,以后可怎么办呢?你不会赌气养一个吗!”
这事儿哪有赌气的。
赶到老解五十五岁,竟然得了个又白又胖的儿子。老两口子这份儿高兴就不用说了。对这孩子爱如掌上明珠。时间过得快,一晃儿就到了六岁。孩子倒是透着机灵,看见人家念书他就看,看见人家写信他也瞧。可有一桩,这孩子不会说话。老解可烦了,心想:命中没儿别强求,有了儿子是哑巴。
这天,老解请人帮着算豆腐帐,这孩子照例过来看个没完,老解急了,给这孩子一个嘴巴,啪!
“瞧什么呀?”
孩子一着急,张了嘴了:
“我瞧人家写字儿。”
老解一听;怪哉,怪哉,孩子说话了。
“嗯,好!你喜欢念书,我给你买书,送你上学去!”
一高兴,帐也不算了,挑起两个豆腐桶就走。怎么?送这孩子上学带卖豆腐。路上买了三本书,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直奔书房去了。书房的老师姓罗。到罗老师的门口,老解就叫门,可又怕耽误做买卖,他一边吆喝,一边叫门:
“豆腐老师,豆腐老师……”
老师一听:怎么,我成了豆腐老师了。开开门一看,是老解。
“老解,我短你的豆腐钱哪?”
“不短,我送孩子上学来了。”
老师一看这小孩五官清秀,看样子还挺聪明,就很爱惜。
“好吧,进来吧!”
老解把豆腐桶挑到院里头放下,跟着也进了书房。老师说: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叫哑巴。”
“人有叫哑巴的?”
“他不会说话可不就叫哑巴。”
“这不是起哄吗!哑巴能念书吗?你快领走。”本来嘛,那时候又没有聋哑学校。
“他现在会说话了。”“好!我问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爸爸没念过书,没给起名字。”
老师一听,这孩子不但不哑,说话还挺合情合理,就高兴了:“我给你起个名字,叫解缙,大号叫鸿魁。”
老解在旁边急了:“先生,别让这孩子泄了劲哪!”
“什么呀,你走你的吧!到月头儿,你给送两吊束修钱来。”“先生,咱是个穷人,交不起那么多的学钱。”“那么,我就白教吧。”老师还是真喜欢这孩子,愿意白教。“那也不能叫您白教,这孩子在您这儿念一天书,我给您送两块豆腐来。”
老师一听,我这教学都换豆腐吃了:“你呀,别在这儿捣乱了,我什么也不要,三节两寿,你来看看我,就全有了。”老解高高兴兴地走了。
老师叫小孩:“解缙,你过来,我给你上书。”
头一本念《百家姓》。老师说;“上三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魏,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念去吧!”
解缙说:“您给上三趟,我不念。”“那上两趟吧!”“两趟我也不念。”“上一趟啊?!””“一趟我也不念。”“那你甭上学了,回家去吧!”“老师,让我在您这儿上学,为什么又让我走哇?”“是呀!一趟才八个字,你都不肯学,难道说你还上半趟?”“不!老师,您给上得太少了,多了我才念呢。”
老师一听;我教了这些年的书,还没遇到这样儿一开头就嫌少的呢。“少,好办。我给你上四趟。”“四趟我也不念。”“那就上半篇,八趟了!”“半篇我也不念。”“依你呢?”老师有点纳闷儿。“您给我上一本,我才念。”“一本儿?回头你还得背哪?” 那时候念书就是念,背,打,念完了背,也不讲,背不上来就打。
老师怕小孩儿不知道,还直给提醒。小孩儿说:“背不上来,老师打我,我不埋怨。”“好,给你上一本儿!过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司徒司空,百家姓终。念去吧。”
那位说,怎么这么快呀?不快、我在这背一本儿《百家姓》,大家全睡着了。
这孩子拿着书本儿,回到自己书桌那儿,把书本儿往桌上一放,他不念——那时候小孩念书,上身得晃,这叫“忙其身,忘其累”。怎么呢?那时候念书不知道怎么讲,一个劲死背。念的时候。上身儿要不动,俩眼睛死盯着书,念着念着就听不见了。怎么?睡着了。——这孩子,拿个手指头,蘸点水在桌子上写。先写赵、后写钱,就这么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写。
旁边的小学生一看,嗯?这家伙怎么不念呢?就偷偷叫他:“解缙,快念,背不下来,一会儿老师可打你。”
解缙也不理他。这个小学生就叫那个小学生,“哎!师哥,你瞧,他也不念。”“哎!师弟,你瞧,他不念。”
这个叫那个瞧,那个叫这个看。不一会儿,书房里六十多学生,全不念了,都瞧他一个人儿了。老师正在那儿看《诗经》,看着看着,一听书房里鸦雀无声,抬头一看:怎么?全不念了!好,不管你们念不念,到时候背书,背不下来,就打。过了一会儿,小学生们还在瞧解缙,老师把戒尺往桌上一拍:“背书!”
小孩儿吓了一跳,背什么,一句还没念会哪。老师不管,这儿叫:“王文元,过来背书。”
这孩子已经念《三字经》了。就上了三行。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他呀,净顾了看解缙了,就记住头两句,往下全忘了。他想了个主意:书不合上,就放在老师面前,露着他念的那个地方,背不下来,好偷着回头看。哪知道,他一转身,老师就把书给合上了。他还不知道哪,就背:“人之初,性本善,翻过去,看不见。”“往下背。”“翻过去,看不见,不能背,没有念。”
他这儿找辙来了。
老师这个气呀:“去!跪那儿念去!”“苟不教,性乃迁……”早干吗来着?
简断捷说,六十来个小孩子,全都没背下来。老师想:今天解缙一来,大伙儿都没背下书来,他要再背不下来,罪魁祸首,我就重重打他:“解缙,快来背书!”
小孩拿着书本,冲圣人牌儿作了个揖,冲老师一作揖,把书本往桌上一放,转过身去:“赵钱孙李……百家姓终。”他背下来了。
老师说:“你这孩子要是不说实话,我打你,你在别处念过书吧?”“老师,我刚会说话,实在没念过。”
天下爹娘爱好的,老师一看这孩子那么聪明,特别高兴:“你们大伙儿净看他了,全没背下来,他可背下来了。都回家吃饭去吧,下午好好念,背不上来,我可要挨个儿打。”
到下午上学以后,解缙把《千字文》拿过来了,到老师跟前:“老师,您给我上这本地。”“啊,一天念两本呀!我没法教,念得多忘得快,贪多嚼不烂。你还背你上午学的吧。”
打这儿起,老师教这孩子念书,总比别的孩子细致,上的书比别人多。这孩子不知道怎么讲就来问。念到一年,这孩子就念《诗经》了。到第二年,这孩子就开笔做文章,能做诗,对对子了。
他这做诗净惹祸。有一天下雨,他下学回家,正走到曹丞相的府门口,他想上门洞去避避雨,一上台阶,滑了个大跟头。府门洞里两边懒凳上坐着曹丞相府的家丁、用人,一看,大伙儿全笑了。小孩儿一想:我摔倒了,你们怎么还笑?上台阶冲大伙儿一作揖:“众位叔叔大爷,你们都在这儿凉快哪。”“可不是嘛。”“那你们笑什么呢?”
大伙儿一听,这话没法儿回答,怎么说呢?你摔倒了,我们笑了,不像话。就说:“你摔倒了,没哭,我们笑了。”其实这也不像话。“各位叔叔大爷,你们闷得慌吗?”“闷得慌怎么样呢?”“我给你们做一首诗,好不好?”“这么大孩子能做诗,好,你说说!”
小孩儿张嘴就来:
“春雨贵如油,
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
笑煞一群牛。”
“这孩子骂咱们大伙儿哪!”“这是谁家的孩子?”“咱们后花园对过豆腐坊老解家的。”“走,找他们家大人去!”
揪着这孩子到了豆腐坊。“老解,你们这孩子骂人。”
老解出来一瞧,丞相府的,不敢惹——宰相门前七品官。就问这孩子:“你为什么骂人呢?”
“爹,我没骂。”“你没骂?把你刚才做的那首诗,念出来让你爸爸听听!”
“刚才我做的是:
春雨贵如油,
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
笑坏众朋友。”
“嘿!你这孩子,真能编瞎话,你不是说笑煞一群牛吗?”“爹,我说‘笑坏众朋友’,我是拿他们当朋友。他们自己愿意当牛,咱们管不着。”“我们怎么那么倒霉呀!老解,这孩子你要是不管,明儿可要惹大祸。’”
又有一天,老解卖完豆腐回家,半道上正碰见解缙,爷俩一块儿走。走过一家粮食店门口的时候,看见有两个和尚,都被枷带锁,有俩公差押着,找粮食店买茶喝。解结一瞧:这俩和尚怎么会犯罪的呢?出家人应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啊!嗯,不是好人!小孩儿一生气就过来了,向和尚一抱拳:“二位大师父,你们脖子上带的这个叫什么呀?”
和尚说:“不知道。”“我知道,这叫你。”“知道你还问!”“我给你们做首诗好吗?”“这么点小孩儿会做诗,好,你说吧。”
小孩用手一指,说:
“出家又带枷,
落发还犯法,
两块无情木,
夹着大西瓜。”
“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讨厌!”
老解赶紧过来:“大师父别生气,这孩子不会说话,脑袋怎么会像西瓜呢。西瓜什么颜色,脑袋又是什么颜色?”
俩公差怕他们吵:“行了,行了,你也走吧。”
老解到家,就说这孩子:“我再听你做诗,我可打你呀。”
可是这孩子习惯了,张嘴就来。老解让这孩子扫地:“你把这地扫扫。”小孩说:“慢扫庭前地。”“你把鸡罩上,鸡都跑了。”小孩说:“轻罩笼内鸡。”“怎么回事,你又来劲儿,又做上了!”“分明是说话,又道我吟诗。”好!一句诗也没少说呀。
这孩子念书念到了九岁,到了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老师说:“放学了,明年初六开学。”
解缙说:“老师,我明年初二来吧。”老师说:“都来,你别来了。”“老师,您怎么不让我来了?”“废话,明年来了,是我教给你呀,是你教我呀!”“您教我。”“我教你什么呀!凡是我念的书,你都念了。我就问你这么一句吧,你如有发达之日,把为师我放在什么地方?”
这孩子多会说话:“老师,弟子倘然发迹,绝不忘我师教养之恩。”“好!明年你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没事咱们爷俩化吟个诗答个对儿的。给你两吊钱,回家过年去吧。”白念三年书,还拿两吊钱。
这孩子夹着书包儿、拿着书桌儿就回家去了(这书桌子就是三块板儿,用合页一钉,比小板凳大不了多少。那时候上学,自己就带这么个小桌儿)。到家一瞧,正在炸豆腐呢。因为到年下了,做素菜的多,就添上炸豆腐卖。小孩进门叫了一声:“爹,我帮您烧火吧。”
老解一瞧:“你怎么把书桌子拿回来啦?”“放年假了。”“明年还得去,拿书桌子干吗?”“明年老师不让我去了。”“为什么?”“老师说:明年去了,是他教给我呀,还是我教他呀。”“别胡扯了,只要你能写两块豆腐帐就得了。等着,咱把豆腐炸得了,我领你上街,给你妈买两朵花,给你买点炮放,再买点儿鱼,买点儿肉,好好的过个年。再买两副对子贴上,像个过年的样儿。”“贴对子,不用买了。”“不买怎么着?”“您买纸来,孩儿我写得了。”“怎么着?你都会写对子了!哎呀!咱们家里头,连我这辈子已经是八辈子没有认识字的了。轮到小子你这儿,会写对子了,小儿呀,小儿呀!你简直是开水浇坟——你欺(沏)了祖了。”
他还净是俏皮话儿。“好!我买纸去。你写得好好的,贴到大门上让人看看,是老子我的光荣,也是小子你的脸面。”
不一会儿就买回来了。“小儿,你写吧,我去买菜去。”
这孩子一想:我要写,得写一副像样儿的对子。不能又写什么“汉瓦当文延年益寿,周铜盘铭富贵吉祥”,什么“洪范九畴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的,这多俗气。对,出去找个题去。
出了大门一看,对过儿是曹丞相府的后花园,丞相好养竹子,一片青竹茂盛,长得挺高,由墙外往里看,真好看。小孩儿一瞧这个题挺好哇,回到屋里提笔就写:上联是“门对千棵竹”,下联是“家藏万卷书”,横批是“大块文章”。字写得苍老有劲。写完了就打糨子,到外边就贴上了。回到屋里,坐那儿又写屋门对儿、财神对儿、灶王对儿、福字儿、横批、斗方、出门见喜、抬头见喜、春条儿……这孩子可就折腾上了。
他哪知道,贴上大门对子,惹了祸了。
他刚贴上对子,正赶上曹丞相下朝回家。坐着个八抬轿,他的管家曹安在前边当引马,轰散闲人。丞相让曹安把轿帘儿打开,要看看过年街上的热闹景象,特意绕到后街来看看两边儿的匾额,买卖铺的对子。一看这副对子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哦,油盐店,俗气。再看另一副对子,是:“苏季子当金钗六国封相,张公芝还宝带五世其昌”,横批是“裕国便民”。哦,当铺,俗气!再看:“进门来乌衣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这是剃头棚,俗气。再看:“驮山宝换国宝宝归宝地,以乌金卖黄金金满金门”。这是煤铺哇,老套子。
丞相为什么注意这个呢?因为他是南书房的御老师(南书房就是皇上念书的地方)。这朝的皇上就是跟他念的书,很有学问,所以,他要瞧匾看对子,瞧人家写得好坏。
瞧着瞧着,就到豆腐坊这儿了。因为豆腐坊这副对子是五言的门心对儿,字儿大,所以丞相老远就看见豆腐坊贴了对子了。他可还没瞧见什么词儿就乐了,心里说:怎么豆腐坊又贴上对子了,听说豆腐坊八辈子没有一个认识字的,还年年要贴对子。那年贴那副对子多叫人乐呀!上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人家写对子的知道他不认识字,下联就给他写了个“财源茂盛打三枪”,他呢,也不知道,就给贴上了,而且是上联贴到下边儿了,下联贴到上边儿了,横批倒着就贴上了。今年又这么早就贴上了,不知又成什么笑话了。
轿子到豆腐坊门口不远,丞相捋着胡须就预备乐,可是字也看明白了。上联是“门对千棵竹”,哟!改词儿了。捋着胡须一看下联“家藏万卷书”,“啊!”一着急,胡子揪下四根儿来,豆腐坊出了能人了!“门对千棵竹”是拿我竹子为题,这下联儿可不像话,“家藏万卷书”。小小的豆腐坊敢说家藏万卷书!我是市书房御老师,当今万岁跟我念书,这么大的丞相府也没敢写家藏万卷书哇!岂有此理!再一看横批,更火儿了,“大块文章”?胡说!豆腐坊应当写“大块豆腐”。
丞相越想越生气,就叫管家:
“曹安,去问问豆腐坊,这副对子是何人所写,把他抓来见我!”
“是!”
曹安刚一转身儿要走。丞相心里一想:不对,我要是把人抓来,把他对子给撕下来,人家说我以大压小,以官欺民。也罢,回家再说。他就改了话了:“曹安,回家再说。”
丞相回家,坐在自己书房一想:有了,这对子他怎么写的,怎么贴的,我让他自己怎么撕下来。上联不是“门对千棵竹”吗,我让你“门对墙头儿”。“曹安,来呀!到花园子,找着花把式王三,挑水的赵四,门房的老刘,加上你,你们四个人,把后花园的竹子削下半截去,光留下半截,竹子帽儿给我隔墙头扔出去,要让外边一棵竹子都看不见,快去!”“是!”
曹安到后花园找到了王三、赵四、老刘,四个人就削竹子。曹安这个不愿意呀,大年下的歇会儿多好,没事儿给竹子剃头玩儿。都削完了,唏哩哗啦就往墙外扔,都扔完了,就去回复丞相:“跟爷回,竹子帽儿都扔出去了。”“外边一点儿都看不见啦?”“看不见了。”“去,到豆腐坊看看去,看门上那副对子撕了没有?”
丞相是想这个:你“门对千棵竹”才好“家藏万卷书”哇,你这门对墙头儿,还要“家藏万卷书”,就对不上了,他一定会把这副对子撕了。
曹安出了相府,直奔豆腐坊。快到豆腐坊,老远一看,对子还在那儿贴着哪。临近一瞧:嗯?相爷说是五言对,怎么这副对子是六言的啦?
这是怎么回子事情呢?
小孩子不是还在屋里写着吗,写着写着一想:我那副大门对多好,现在外头一定有很多人看,外头瞧瞧去。到门口一看,一个人儿都没有,再抬头往对面一看:哟!竹子都哪儿去了?正在这儿纳闷儿,就听唏哩哗啦,唏哩哗啦,从墙里头往外扔竹子帽儿哪。这么好的竹子怎么给削下半截来?多可惜!这是怎么回事?小孩一转眼珠儿,明白了,心说:哦!为我这副对子呀。常言道:宰相肚内能撑船,可是这个宰相的肚子呀,甭说撑船,连扎个猛子也不行。一琢磨,一准是为我这下联生气了。本来嘛,我这么个豆腐坊,敢写家藏万卷书,那他那丞相府多难看哪。他把我这对子撕了呢,怕落个仗势欺人,所以把竹子削下半截儿,让我这对子不落实地,要我把对子撕了。好,你度量小,不怨我,气气你。对子呀,不但不撕,再添俩字。丞相,我要不让你这竹子连根刨,那才怪呢。这孩子回到屋里,裁了两块纸,写了个“短”字,写了个“长’”字,刷上糨子,到外边就贴上了。
贴完一看,地上扔着好些竹子,到里头叫他爸爸:“爹爹,丞相知道咱们年下做的豆腐多,怕咱们柴火不够用的,把竹子帽儿都削下来,给咱们当柴火烧,赶紧往里捡吧。”别胡说了,丞相那么好的竹子,他舍得给人吗?”“不信您跟我看看去。”
老解到外边一瞧:“真给咱们啦!”爷俩住院儿里就抱,堆了小半堆子。老解说:“丞相对咱们可太好了。”小孩心说;您也不知道我这祸惹得多大哪。捡完了把门关上,曹安可就来了。曹安一瞧:呦,没撕!好嘞。抹头往回就跑,跑回相府书房:“跟爷回,小人奉命到豆腐坊看对子……”“对子没了吧?”“有,不但有,好像又长出一块来。”“胡说,对子有往外长的吗?”“可不是,六言了。”“什么词儿?”“上联是‘门对千棵竹短’,下联是‘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多了个‘短’字,下联多了个‘长’字。好哇!我这竹子短了,他那书倒长了,实在可气!曹安,到后花园,找上王三他们,还是你们四个人,把竹子连根刨了,隔墙给我扔出去。”“是!”
曹安到花园里,四个人就刨竹子。一边刨一边埋怨。大年下的,刚给竹子剃完头,又给竹子修脚来了。把竹子刨完了,都扔到墙外去了。
曹安跑到书房:“跟爷回,竹子可连根儿刨了。”“一点儿没剩吗?”“一棵都没剩。”“那好,你到豆腐坊瞧瞧去吧,那副对子许没了。”“是。”
曹安出了丞相府,来到了豆腐坊门口一瞧:哟,怎么又多出俩字来,丞相,看你这回怎么办?竹子您是连根刨了,对子没撕下去,再要跟他怄气,就该拆房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小孩子不是跟老解把竹子帽捡进去了吗,就又回屋写福字什么的去了。这孩子正写着,就听街上,唏哩哗啦,唏哩哗啦,小孩子就明白了。就叫老解:“爹爹,丞相怕咱们柴火还不够烧的,竹子连根刨了又扔出来了。”
“不能吧!”“不信您瞧瞧去。”
爷儿俩出来一看,可不是嘛。小孩儿连他妈也叫出来,仨人就住院子里抱竹子,小院儿都堆满了。老解说:“相爷心眼真好,从来没这么大方过。”小孩儿心说:这回祸惹大了,现在要把对子撕下去,也就什么事没有了,不撕,就是一场是非。又一想,这么大人跟我斗,偏不撕。小孩斗上气儿了。回到屋里,又裁了两块纸,写了一个“无”字,一个“有”字,写完了就贴到大门对儿底下了。刚贴完,曹安正好来了,一瞧:嘿!有意思。抹过头来往回就跑,来到书房:“跟爷回,豆腐坊那副对子呀……”“撕啦!”“还贴着哪。”“没撕?”“不但没撕,又长出一块来。是‘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好哇!我这竹子短了,没了,他这书还长有,实在可气!这可不能怪我仗势欺人。曹安!赶紧到豆腐坊,先撕对子,然后把写对子的人拿锁链子锁来见我!”“是!”
宰相门前七品官,主人多大,奴才多大,曹安也火儿了:大年底下的,因为一副对子我跑了八趟豆腐坊。倒要问问这副对子是谁写的,我一定得出出气。到豆腐坊门口,叭叭一叫门,老解出来开门,一瞧:“我当谁呢,原来是相府管家大人,管家到此,一定有事。”
“当然有事。”“我猜着了,年下了,相爷要做点素菜,打算照顾照顾我。您说吧,来多少块豆腐,多少块豆腐干儿,多少豆腐丝儿,您来多少炸豆腐?”
“你全卖给我啦!我问你,这门口儿这副对子是谁写的?”“我儿子写的。”“好!”“管家大人太夸奖了。”
“谁夸了。你知道他写这副对子惹多大的祸吗?我家丞相因为这副对子,连去青竹两次,要他撕对子,他不但不撕,反而三番两次地添字,要笑我家相爷。我家相爷恼了,让我来撕对子,锁写对子的人!明白了吗?叫他去!”
老解一听吓得直哆嗦:“管家大人,您受点儿累,回去跟相爷说就提他没在家。”“不行,没在家他上哪儿去了?”“在屋里写对子哪。”“废话,别麻烦,赶快叫出来。”“是。”
老解进了大门,把大门咣当关上了,一插,又把门闩也上上了。跑到屋里一瞧,这孩子还写呢。老解这个急呀,又急又气,过来就给这孩子一嘴巴:“你还写哪!我说的相爷哪能这么好心眼呢!挺好的竹子给咱烧火!闹了半天,是你写对子写的,丞相恼了,让管 家上这儿锁人来了!你赶紧跳墙跑吧!”“爹爹不用害怕,他发来多少人马?”“净人,没马!就来一个管家,咱们也受不了哇!”“您甭管了,我把他打发回去。”“怎么着,你一打发,他就回去!我看你怎么打发!”
小孩儿往外就走。外头曹安因为老解插上了门,气更大了,一个劲儿砸门:“快开!快开!”小孩儿不慌不忙:“门外何人喧闹?”曹安一听:怎么这么酸哪?“快开门,是我。”
小孩儿把门开开,见了曹安,深打一躬:“我当何人,原来是相府管家大人驾到,学生未曾远迎,还请恕罪。”
“我家丞相因为你这副对子,连去青竹两次,你不但不撕,反倒一再添字,要笑我家相爷,我家相爷恼了,派我用锁链子锁你来了。来,上锁!”
“啊!不得无理!下去!”
曹安叫小孩这么一喊,给唬住了:“啊——怎么回事?”
“管家大人,我来问你,我学生可是杀人的凶犯?”“不是呀。”“可是响马强盗?”“也不是。”“还是的!”“别说我学生不是杀人凶犯,即便是杀人凶犯,响马强盗,还有本地父母官,碍不着你家相爷。你家相爷要看我这副对子词句佳,字体妙,想跟我讨教,可以拿拜匣,下请帖,我学生以文会友,可以进府一谈,怎么,锁我?你这大胆的奴才,可恶的东西,在我这豆腐坊门前,大声喧哗,无理取闹,真是可恶之至!你怎么来的?”
“我走着来的。”“走来的,滚回去,混帐东西!”
曹安叫他写得晕了,赌气回头就跑。心想:好哇,我让豆腐渣写了我一顿。一进书房:“跟爷回,混帐东西!”“驾谁?”“这是豆腐渣骂我。”“谁是豆腐渣?”“豆腐坊少掌柜的不就是豆腐渣吗?”“该!人家豆腐坊少掌柜的,你愿意叫他少掌柜的就叫一声,不愿叫他少掌柜,叫他声学生,无缘无故叫人家豆腐渣,那还不骂?”“嗨!真倒霉!您听我说。我不是一见面就管他叫豆腐渣。我到豆腐坊一叫门,老解先出来跟我耍一套贫嘴,问我买多少豆腐干儿,豆腐丝儿。我照您的话说了,他回头就关上门了,我又一叫门,就听里面有人问:‘门外何人喧闹?’我说:‘你开门吧,是我。’开门一瞧,出来个孩子,他说:“我当何人,原来是相府管家大人驾到,学生未曾远迎,还请恕罪。’”“这是骂你呀?”“您听着,骂我的话在后头呢!”“别罗嗦,快讲!”
曹安把小孩的问话和要丞相拿拜匣请的话都照说了一遍。丞相一听:这孩子够厉害!不善,好!“曹安,拿我的拜匣,搁一张请帖,请他去!”
曹安一听鼻子都气歪了:“跟爷回,您要吃豆腐,咱到油盐店去也赊得出来……”
“谁赊豆腐?”“不赊,干吗拿请帖请豆腐渣呀?”“你知道什么,他是一个白丁儿,我是当朝一品,拿请帖去请,他要是收下,就叫以儿小犯上,轻者是‘发’罪,重一重就活不了,懂吗?”
曹安叫小孩这么一喊,给唬住了:“啊——怎么回事?”
“管家大人,我来问你,我学生可是杀人的凶犯?”“不是呀。”“可是响马强盗?”“也不是。”“还是的!”“别说我学生不是杀人凶犯,即便是杀人凶犯,响马强盗,还有本地父母官,碍不着你家相爷。你家相爷要看我这副对子词句佳,字体妙,想跟我讨教,可以拿拜匣,下请帖,我学生以文会友,可以进府一谈,怎么,锁我?你这大胆的奴才,可恶的东西,在我这豆腐坊门前,大声喧哗,无理取闹,真是可恶之至!你怎么来的?”
“我走着来的。”“走来的,滚回去,混帐东西!”
曹安叫他写得晕了,赌气回头就跑。心想:好哇,我让豆腐渣写了我一顿。一进书房:“跟爷回,混帐东西!”“驾谁?”“这是豆腐渣骂我。”“谁是豆腐渣?”“豆腐坊少掌柜的不就是豆腐渣吗?”“该!人家豆腐坊少掌柜的,你愿意叫他少掌柜的就叫一声,不愿叫他少掌柜,叫他声学生,无缘无故叫人家豆腐渣,那还不骂?”“嗨!真倒霉!您听我说。我不是一见面就管他叫豆腐渣。我到豆腐坊一叫门,老解先出来跟我耍一套贫嘴,问我买多少豆腐干儿,豆腐丝儿。我照您的话说了,他回头就关上门了,我又一叫门,就听里面有人问:‘门外何人喧闹?’我说:‘你开门吧,是我。’开门一瞧,出来个孩子,他说:“我当何人,原来是相府管家大人驾到,学生未曾远迎,还请恕罪。’”“这是骂你呀?”?
经典文学作品的中国文学
文学介绍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它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对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诗经》与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此一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即先秦散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也迎来了文化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儒、墨、道、法几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楚辞汉赋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样式之一。辞因产生于战国楚地而称楚辞;赋即铺陈之意,以“铺采摛文”“直书其事”为特点。两者都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独特文体。结构宏大,辞藻华丽,讲究文采、韵律,常用夸张、铺陈的手法。
魏晋文学与南朝文论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曹操力量最强,在文学方面成就也最大。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三曹”即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指汉末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均能文善诗,且与曹氏父子关系密切。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使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在这时也奠定了基础。历代文学评论家都把建安时期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
唐诗、宋词、文与传奇小说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传奇小说的全面发展上以及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初唐以四杰为代表: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盛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浪漫主义诗:以李白为代表;现实主义诗:以杜甫为代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中唐诗以李贺、白居易、贾岛为代表。晚唐诗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唐宋八大家中,唐朝的有两位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唐传奇小说代表:沈既济《任氏传》;陈玄佑《离魂记》;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
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宋词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其中流派分为:婉约派:以李煜冯延巳君臣,晏殊晏几道父子,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为北宋代表,以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史达祖,蒋捷为南宋代表,婉约派是宋词主流。豪放派:北宋苏轼首创,由南宋辛弃疾发扬光大,两宋之交繁盛一时。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贺铸(北宋),辛弃疾,陈过,刘克庄,张元干,张孝祥以及后来的文天祥为南宋豪放派代表。另外还有格律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史达祖为代表;朦胧派:吴文英;辛派:辛弃疾,陈过,刘克庄,张元干;姜派:姜夔,吴文英。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有六位代表人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此外,戏剧、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继出现,戏曲方面,如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也均为文学珍品。《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世界许多知名的小说媲美 。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与西方文学相比,统一性和单一性相当明显。这种特点是和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中国文学大部分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相对说来较少,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中,除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总的说来与宗教的关系相当疏淡。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的重大变化,这种性格开始打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文,到清代中叶,大都由于因袭旧艺术形式、缺乏新思想内容而走向末路。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本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弱点,文学上出现了龚自珍、黄遵宪等为代表的开明派;戊戌变法运动前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主张,要求“崇白话而废文言”,号召革命的政治小说也相继产生,例如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 、曾朴的《孽海花》等,都是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谴责小说 。
代表作品:
《诗经》《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九辩》《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
《论语》《老子》《战国策》《礼记》《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盐铁论》《汉书》《史记》
《三国志》《神女赋》《搜神记》《诗品》《文心雕龙》《阳春白雪》《全宋词》《赵飞燕别传》《沧浪诗话》《贵耳集》《吹剑录》《全元散曲》《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世说新语》《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隋唐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虞初新志》《全唐诗》《全五代诗》《花间集》《孽海花》《唐宋传奇集》《离魂记》《柳氏传》《太平广记》《柳毅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古文观止》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济公全传》《金瓶梅》“三言两拍”《儿女英雄传》《施公案》 《狄公案》《包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 《榴花梦》 《笔生花》 《艺概》《饮冰室诗话》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 。这时期的文学,已成为自觉、独立而又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它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代替文言),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体裁,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 。鲁迅创作的《 狂人日记 》 、《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文学一方面发扬了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传统,一方面又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在更广泛更深刻的程度上与人民结合,积极表现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新的生活风貌,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停滞时期,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文学又出现新的转机,大群新作家走上历史舞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获得多方面开拓,文学内容也获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国文学呈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台湾省文学及港、澳地区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也为丰富祖国的文学宝库作出了贡献。
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时期为民国时期,即1949年以前,是文学的多元文艺复兴阶段。
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各种思潮流行,舶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的发展出现多元化,各类题材涌现,其中现代言情小说的发端鸳鸯蝴蝶派就出现在此时。正统文学的代表性人物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晚清民国报纸兴起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上佳的舞台,报纸通过连载小说招揽人气,小说家通过报纸赚取稿费。近现代几乎所有著名的小说家最初都是从报纸上连载小说开始,从鸳鸯蝴蝶派的张恨水到鲁迅再到当代金庸。
(2)第二时期为建国后到文革结束,即1976年以前,是文学的阶级斗争阶段。
这一时期的大陆文学的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同时,这一时期的大陆文艺青年经历了重大的人生转变,命运的沉浮、多视角的阅历以及对价值的思考,为下一个时期的辉煌埋下了伏笔(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人生转变就在这一时期)。而在港台,这一时期的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发展到了巅峰,分别产生了琼瑶时代和金庸时代。
(3)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时期,即2003年以前,是文学的反思和蜕变阶段。
这一时期的大陆文学展现了强劲的生命力,文革结束,对外开放,知识分子思想解放,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向往,传统和新时代的撞击,使得文学界出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以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为代表文革后作家,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莫言更是凭借在此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影响力,在2012年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4)第四时期为2003年至今,是文学的“表性”网络文学阶段。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使小文学的发展更加多元,80后90后的生力军开始步入文坛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能力。以起点为代表的武侠玄幻小说作者群和以晋江为代表的言情小说作者群(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的整体出现,标志着网络小说已经成为主流文学之外的又一创作主体。
代表作品:《子夜》,《倪焕之》,《金粉世家》、《啼笑姻缘》,《三生三世菩提树下》、《九州神女赋》《京华烟云》,《沉沦》,《背影》,《缘缘堂随笔》,《四世同堂》,《往事》,《上海屋檐下》,《边城》,《雅舍小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南行记》,《莎菲女士的日记》,《梅雨之夕》,《雷雨》,《围城》,《呼兰河传》,《白洋淀纪事》,《城南旧事》
《平凡的世界》,《浮躁》,《红高粱家族》,《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残〉〈秋收〉〈残东〉》,《不谈爱情》,《命若琴弦》,《穆斯林的葬礼》,《死水微澜》,《茶馆》,《伤逝》,《上海的孤步舞》,《金锁记》,《生死场》等等。
七部现当代爱情经典作品:
1.《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
2.《长恨歌》(王安忆) 上海都市爱情精神史,一个女人一生的情与爱,被时代的变迁和男人的轮换交错编织着。三个男人分别涤荡着她的少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都留下了承诺,但每个人走了都没有回来,而第一个给她照相的男人,一生陪伴和牵挂,却没有得到她,也没有得到她的心……
3.《平凡的世界》(路遥) 它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在这平凡的世界里,那些绚丽的生命之花正在悄然地开放而并不为我们所知,平凡的世界令人感动,平凡的事和平凡的爱情,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对待,就不再平凡……
4.“三个城堡”——《边城》(沈从文)、《围城》(钱钟书)、《废都》(贾平凹)
《边城》:把那种原始自然的纯美的爱情寄托在一块世外桃源中,那种爱情就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围城》: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进来的人,个中玩味局中人才知,出去的人,满腹酸甜非过来人才懂……
《废都》:现代都市的金瓶梅,被禁17年,却是作者认定唯一能安妥他灵魂的书,所有人物均落下了可悲的下场,唯有那一座孤独的古城在世纪末慢慢的荒废,慢慢的荒废……
5.《白鹿原》(陈忠实) 在抵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下,在一个村庄和一片麦田地里发生的爱恨情仇。三个女性分别演绎了为结婚而结婚、为本能爱情而结婚和为某种崇高目标而结婚三种模式。从中也可窥见,生在那个年代里的爱情,是多么难以言说……
6.《山楂树之恋》(艾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一个站在山楂树下等待她的穿着白衬衫的英俊小伙。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怎样的感情,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许,纯洁的爱情要求的是适时的死亡……
7.《塔里木河》(木然千山) 塔里木河是一条神奇的长河,充满魔力的长河,让人游曳其中就不想上岸的梦幻之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条这样的长河:它源远流长,它永不消逝,流淌着我们每个人的悲苦、欢乐、梦想与秘密。当你暮然回首,不经意间,发现它已流经千年,走过人事与沧桑……
随笔整理:谈谈我最爱的红楼梦人物——尤氏
这是一篇用以自HIGH自留念的文字。预警:有配图,而且文末多图。
还是以碎碎念开头吧:
前天偶然打开APP,看到了自己给一篇写尤氏的文章的好多评论。当时,我就为了发评论而注册了的账号,然后一个下午都用在码字、打评论上了。想想不整理一下当时码字的成果,似乎有点可惜呢。
下面的超链接是我评论的那篇文章,如果有人看我的这篇文字,我在此表示强烈推荐。我的评论基本上是对原文的补充和感叹,要结合原文看才能更加完整地了解尤氏这个人物,尤氏的很多亮点——颜值、气质、能力与事迹等等,在原文中都有体现。我评论中的“楼楼”自然是指可爱的作者大人~再次向作者笔芯❤: 【红楼梦人物】你不知道的尤氏 By木多_
欢迎交流!但如果有亲不小心点开了这篇文字并且感到不喜欢,请点“关闭/退出”吧,请不要KY,我会很伤心的。
--------------------------------------------------------------------------
(这是戴敦邦绘制的白描红楼人物像中的尤氏画像)
我好爱尤氏。自从留意到她隐藏的亮点,就一直很喜欢她。
十一岁左右时,我看的还是少儿缩略本,还没看出她不是贾蓉亲妈,把她归到王夫人一流的中老年女主子中去了,没有多注意她。
大约两三年后,我开始读通行本,展现在我眼前的剧情一下子丰富起来了。我开始注意到尤氏了。我感觉她在凤姐大闹宁国府时被作贱得太过分了,加上楼楼说的那些表现她没架子的事件,而且她这样身份(东府当家主母、贾府族长夫人、三品威烈将军夫人……)的人居然还有个带了俩拖油瓶的继母,更不堪的是那贾珍贾蓉父子还拿她那俩继妹当粉头!当时我就觉得:哎呀,这堂堂当家主母尤氏,怎么会这么可怜呀。
贾蓉撺掇贾琏偷娶尤二姐东窗事发被凤姐骂时,我注意到凤姐有提到他死去的亲娘,再加上后来中秋节宴会上尤氏被贾母打趣后说自己和贾珍是十来年的夫妻(贾蓉当时都二十好几了——小说一开篇贾蓉就十六岁了,这明摆着不是亲生的呀),我才明白原来她是贾珍的续弦妻子。
关于尤氏的年龄,我是这样理解的:《红楼梦》的时间跨度还是有好几年的,大概从黛玉进府到贾母打趣尤氏的那个中秋,过了有十年,看贾兰的年龄变化就知道了:从李纨出场时他五岁到作姽婳词那里十三岁,不久,贾敬死后,到上面的中秋宴又过了两年多。贾蓉在故事一开始是约十六岁,过了十年大概就二十六了(还没子嗣,这就是末世之相了)。尤氏作为续弦妻子,应该至少比贾珍小几岁,就以贾珍十五六岁得贾蓉为例(古代长房长孙一般结婚早生育早),贾蓉十六岁时他也就是三十出头,过了十年左右,又成为“奔四十的人”,大约也就是刚四十岁左右吧,尤氏估计那时才三十出头呢(大于三十也就开始奔四啦,并且她必然是要随着贾珍说的),比贾蓉大不了太多,并且我感觉她比李纨年龄也大不了几岁,还是比较年轻的。
我有看到,尤氏在应贾母之命帮凤姐办生日(尤氏“办得十分热闹”啊!什么耍百戏的说书的都有,大家都去打点取乐呢!)前,就暗暗指责凤姐“剥削苦瓠子(赵姨娘、周姨娘)”,后来还悄悄还了她们钱;而且在宴会后凤姐贾琏闹起来(琏二爷精虫上脑惹出的风波→_→)都拿平儿出气、凤姐闹到贾母处、贾母一开始误会怪罪平儿时,书里明白写着是尤氏帮平儿说话主持公道,当时我就想着,这尤氏历经豪门风雨也没失了良心,真可贵。
虽说她可能没有凤姐那么能说笑取悦众人,但其实看全书中她的话语,也称得上能说会道:故事前期中期和凤姐相互揶揄打趣自不必说;至于贾母对她的态度,其实也还是信任慈爱的,贾母相信她的办事能力。我觉得老太太其实对她也是喜欢的。尤氏带头偷窥聚赌(真会玩!)那一回中,尤氏回东府前,是在西府陪老太太说话取笑,从中午到晚上天黑,好几个小时,也挺久的,如果她真的笨嘴拙舌、老太太也不喜欢听她说话或者不耐烦应对她的话,完全可以随便寻个理由打发她回东府家去、不听她说下去了,再说尤氏那么会察言观色的一个人,如果贾母不耐烦她是会察觉的。至于上面提到的那个中秋节上,尤氏说笑话还没说完贾母就睡着了,很多人觉得这是贾母不买尤氏的账的表现,但我倒觉得是作者为了烘托本该热闹却实际凄冷的气氛故意写的呢。贾母过生日有积福佛豆儿,也是叫凤姐尤氏一起吃的(不算后来添上的喜鸾四姐儿的话——何况这两个小姑娘也是贾母喜欢的)。
而且,尤氏吐槽的功力也是有的,抄检大观园后,她对李纨说,“咱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了”,洞若观火,和探春在查检时的控诉异曲同工。她看到世家子弟赌博(就上面说的偷窥到的2333)时,也对他们有一些吐槽,这说明她至少是知廉耻的。可恨贾珍贾蓉父子混账,老的完全听不进劝,偏生是尤氏吃穿住行都要依之靠之的人;小的呢,则基本是由于有个不仅爬灰绿了自己一头草、还敢叫小厮啐他的作死父亲,而变逐渐得扭曲淫逸,干脆和老子一起末世狂欢。偏贾蓉又不是尤氏生的,年龄又不比她小很多,尤氏身为出身比较寒微的继母,不好深管。而且,贾蓉至少在表面上,比起贾珍似乎还更听尤氏的号令:贾母等人清虚观打醮,若不是贾珍一顿狠克,贾蓉的态度就是偷懒耍滑不配合。而尤氏呢?叫他去请西府的人来贾敬寿宴,他老老实实去;正月叫他去宫中领东西,他也乖乖地去。贾蓉放肆,尤三姐也会拿尤氏压压他:“等姐姐来家,咱们告诉她。”这话一出,贾蓉也会“滚到炕上告饶”。说明至少在明面上、当着尤氏的面,这家伙还是不敢乱来的。他和贾珍这对“聚麀”之徒,估计最喜欢像撺掇贾琏娶尤二姐那样(告诉尤氏之前先让贾琏、尤二姐、尤老娘都答应了),先斩后奏了再说,再说有尤氏继母尤老娘那么个卖女为生的昏庸老太婆,作为亲妈不但不管还积极地把两个亲生女儿往火坑里推。尤氏估计对这些乌七八糟也和对尤二姐与贾琏的婚事态度一样,觉得太不妥太糟心,劝?我想她是说了抗议了,然而也只能做到这一步,否则她就自身难保了,然而规劝对于狂欢不休的贾珍父子来说,就像浸水的子弹壳,哪有实效!这些家伙最多当面老实一点,背地又动了多少歪脑筋搞起来。可怜尤氏也只能“由他们闹去了”。
既然规劝无效,尤氏也会无奈寒心的,于是对于他们父子的一些行为干脆选择看戏。比如带头偷窥聚赌,她是很想知道贾珍他们究竟在干嘛,并且也挺不放心。她对聚赌的行为也是有吐槽、很不满,但我觉得这里看热闹的成分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还是带着儿媳妇、贴身丫鬟、婆子们一起看!哎哟好个珍大奶奶!虽然宁国府的不堪大部分还是由于爷们太不要脸,但这种种心病也一直深埋在无力回天的尤氏心中,因此后来赶走入画事件中惜春和她争吵时戳中她的这一痛处(宁国府乌七八糟),她说出的话才比平时要狠得多,但书里也明确写到她还是有注意让着这个小姑子的——无论争吵前、争吵刚开始时还是争吵后。
尤氏和惜春争吵不欢而散后,去了大观园。探春问她是谁和她吵时问她说:“四丫头也犯不着啰唣你,却是谁呢?”这能说明至少以往尤氏和惜春相处还是比较和平的,而且惜春的下人等用度都是宁府供给,哥哥贾珍身为成年男主子又不可能随便进园子来,那就只能是尤氏在打点这方面。生活上,尤氏对这个嫡亲小姑子是好吃好喝供着的。这些细节我认为就像贾母和黛玉的对话一样,书里不必写出来。不过可惜不会读书写字、年龄有“代沟”、个性和出身背景又不同的尤氏估计和小姑子惜春交不上心。从宝玉等人的生日宴会上尤氏和姐妹、丫鬟玩成一片——又是划拳吃酒又是围观湘云醉卧——来看,她和这些姐妹平时关系至少还是过得去的。
书中写过,贾母大寿开宴会,尤氏在荣府帮忙好几天的时候,是住在李纨房内的,就像之前湘云来贾府时,和宝钗或黛玉同住一样。请容我yy一下这妯娌俩同床而卧、枕边衾里话家常的样子哈^_^而且,上面提到的那个尤氏对贾府乱象的吐槽,是她对着李纨说的,话语毫不拐弯抹角,可见这两人还是比较亲厚的。接下来不久,尤氏在听到探春说出打王善保家的经历后,也把和惜春争吵的事告诉李纨和探春等人了!我感觉从探春回答说惜春孤介太过又傲来看,惜春以外的其他姐妹们是会理解尤氏的难处的。
(划重点敲黑板2333) 关于尤氏的颜值,其实曹老是有逗露的。《红楼梦》中姓尤的“尤物“”恐怕不只是她那俩继妹呢。
我初读那回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时,还纳闷这“独艳”是何许人也?那时我还没弄清楚尤氏和贾蓉的关系,真以为她是和王夫人差不多大,根本不会往尤氏这边想。
然而我又看了看这回的内容,发现:天呐,这写的“ 独艳 ”居然是指尤氏!!
能以“独艳”对“群芳(这可是包括黛玉宝钗李纨晴雯芳官等等等等一大票个性、地位、美的方式都各不相同的美人啊)”,厉害了尤氏!
当时我真的惊呆了!毕竟“艳”指人指的就是美女,如果尤氏水准不够,老曹大可换个标题。另外,”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都是曹对他笔下他所钟爱的女儿们的悲剧的概述。看来这“芳”啊“红”啊“艳”啊的,曹老肯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用的。结果,他还有用在尤氏身上。他对尤氏的态度,应该主要还是褒义的,是赞叹惋惜她吧。
不过令我觉得可惜甚至不开心的是,阿凤协理宁国府的故事,洋洋洒洒多少字!然而一个那么惊艳那么吸睛的回目,对应的前半部分怡红院夜宴倒是写了不少,可是后面本应是“半壁江山”的尤氏展才干理亲丧的故事,写出来却才那么几行!老曹啊老曹,你也该像贾母自嘲的那样,请贾赦说的那个治偏心的针灸婆子针一针才好!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么简洁的故事就以足够展现尤氏以一当十的魄力和有条不紊的风度,没有哪个不长眼的奴仆瞎闹腾,而且贾敬的丧仪虽然没有铺陈了写但面子上不可能比从前他孙媳妇的更差,起码当得起书中的“焜耀”二字,也是让外人赞叹不已的。此外,在尤二姐事发之前,凤姐还是会拖着病体扎挣过来帮尤氏料理丧事的,可怜这两人关系后来竟降至冰点。不过你看,凤姐这时可以挣扎着来帮忙,反观之前秦可卿的丧事上,根据书里现有的描写,尤氏绝对没有病到一连这么多天都爬不起来的地步,这也暗示了尤氏当年撂挑子的主要原因是她自己不想管,心病所致。
这贾敬葬礼办起来了,尤氏两继妹尤二姐尤三姐也跟着尤老娘来贾府了。尽管尤二姐尤三姐和贾珍父子的丑闻一定让尤氏暗里恼怒难堪,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的娘家还确实是就只剩了这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了,尤氏不是那不顾兄弟姐妹侄女儿的“铜心铁胆”邢夫人,没有不管她们的死活。尤老娘在尤三姐死后不久应该是也死了(张华告贾琏等时说:亲家母一死,你们就接进去做二房;凤姐带尤二姐禀告贾母时说:“(尤二姐)新近父母姊妹一概死了。”(……这里你又让尤氏情何以堪啊);并且凤姐去“金屋”接尤二姐时完全没提到尤老娘的在场),这下子尤氏可能也只好过问尤二姐的起居了。凤姐去接尤二姐的时候,尤二姐说过,她那里的事务都是“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的,这家姐不是尤氏却是谁?凤姐之后来宁府大闹一场,又是狠狠作贱尤氏又是敲竹杠的(哇我好心疼尤氏啊看到那里),尤氏他们又处处理亏(国丧家丧期间贾琏偷娶新欢,还被告官了,偏女方又是尤氏的继妹),只得挨着受着,本来已经很没脸,尤氏心里已经记上一笔了,更何况凤姐把尤二姐人也带进自家门了银子也带走了,结果还明枪暗箭把尤二姐逼死了(不过吧,我虽然对尤二姐有恻隐之心,但凤姐斗二奶的手段还是很让人服的,再说尤二姐自己也有不妥之处。不过看到凤姐闹宁府作贱尤氏,我真是心疼死珍大奶奶了!这时候其他人都先靠边站去,我只想为尤氏一哭 /(ㄒoㄒ)/~~ ),这无疑又是让尤氏更加没脸更加孤苦,这时的她才是娘家的人“都死绝了”的那个人呢!这必定让尤氏心里对凤姐怨恨、不满大增,所以看到好久以后邢夫人给凤姐没脸时尤氏推脱,我选择了理解、原谅这可怜的珍大奶奶。
关于尤氏为什么没有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问题,我觉得有这几种可能:
一、可能是因为她虽是正妻,但是填房,没有原配地位高,而正册全是千金小姐或者原配嫡妻。副册的香菱只是被拐卖强夺到薛家后仅做了妾,但她的出身可是正儿八经的独生小姐呢。她父亲甄士隐还能给贾雨村写荐书一类的到京城,可见甄士隐的来头可能还不仅仅只是个小乡绅呢。尤氏和香菱这方面其实有点像,只是时间上略略调了个个,尤氏是出身不高(而且娘家后来越来越差),从书中一次称尤老娘为“尤老安人”来看应该尤氏的父亲曾经是六品官员(没见过随便以“安人”为别的尊称的),只不过结婚以后表面上的名头好了很多,成了三品诰命夫人、族长夫人、长房主妇。
二、可能是老曹写好正册名单时,贾珍老婆是谁他都还没决定好,何况副册又副册的名单他似乎也都还没拟好呢。秦可卿、尤氏,还有贾蓉后妻许氏(这个老是被人弄错,老曹原文也确实藏得深)的姓氏都出自百家姓“朱秦尤许”一句,从这姓氏顺序上看尤氏可能是老曹晚于秦可卿构思出来的。
三、是我最希望能发生的一种可能:尤氏的结局不属于薄命一类。我曾经看到一个新浪博主写有关尤氏的文章时(20171031更新:我找到了! 《红楼梦》之尤氏——千里搭长棚,何处是我家?_獏梦獏梦_新浪博客 )写道,如果贾府败落,宁可尤氏改嫁到什么村野去也“不希望她在那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流浪”。他想象了改嫁后的尤氏在村口剥豆荚,风雪年夜时在温暖的桌前笑吟吟地操持年夜饭……唉呀妈呀,真戳我泪点。我也是对尤氏的结局,怀有这样的私心和希望的。
某些说什么尤氏是因为在老曹心中是极端自私的才进不了十二钗正册的家伙,我改变不了你们这样的观点,当然我也坚决不会认同!我不否认尤氏有她图自保、自私的一面,但是你要想想你眼中红楼梦里老曹所赞扬称颂的人物中,有她这样图自保心理的人难道不多吗?尤氏对于宁府乱象、贾珍父子,那是有心无力越描越黑好不好!你说她居然能容忍什么聚麀之类的,你怎么不问问人家想忍吗,她劝了人家不听,她又有闹的资本吗?真闹起来对谁有好处?只是更加坐实流言,让这宁国府更加给外人增添口舌之实、更加遭人耻笑不屑吧!你能说你的观点,我也可以说:她是万般无奈,都酿成心病了,只是平时没有爆发而已。夜深人静之时,想必尤氏也有过不少辗转难眠、羞愤饮泣的时候吧!这相当可怜啊好不好?人家为了生存不得已打断了牙齿往肚里吞,她的处境真的是错退一步就可能无法回头。能活下去的话为什么要葬送自己宝贵的生活与生命?我诚心祈祷她是能够顺利地活下去直至善终的。
她的婚姻,还有其他很多事,都不是她所能决定的。其实就算她能够善终,就宁国府那个样子来看,我也觉得她够得上“薄命”二字了。
脂砚斋评论过尤氏有犯什么七出之过于从夫,有人认为尤氏最后会像阿凤一样被休掉,我想了想这个观点不能站住脚。首先,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中没有什么“过于从夫”,估计因为过于从夫是尤氏明显的缺点(但更是无奈),脂砚斋也叹息一回罢了(脂砚斋在批语里不止一次称赞过尤氏)。其次除了七出以外还有三不去呢:“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条就是妻子如果被休了无家可归,是不能休妻的,可怜尤氏不就是这种情况吗?第二条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前八十回尤氏都很快就要为公公贾敬守满三年了。至于尤氏的婆婆,不好推测尤氏有无为她守过孝,但有一个贾敬都够了。三不去不适用于有恶疾或者淫者,但是尤氏这两者应该都不是啊。我非常讨厌有些对尤氏满怀恶意的推测——就尤氏那境遇哪里是干得出爬灰、养小叔子的事啊?至少从贾珍对尤氏的态度、尤氏三观挺正有羞耻心和尤氏敢在秦可卿葬礼上撂挑子(她占理有底气)来看,尤氏没有做爬灰的事,养小叔子她更是不敢。尤氏的身体也不错,从来没有一处写她真的病了,除了那次胃疼可能有一半是真的——被贾珍气的。
关于贾珍和尤氏的关系好坏,我也觉得至少还是过得去的,不过相敬如宾啦恩爱啦什么的就免谈了,应该差不多就是一方高攀另一方低就的婚姻的典型相处模式:总体上尤氏乖乖听话顺从贾珍,劝不进去就不再劝,“闹得最凶”也就是知道爬灰这样万人不齿的事后沉默撂挑子以示反抗而已。尤氏吃穿住行等物质以及名分什么的全靠贾珍提供,而贾珍也需要尤氏这样一位续弦正妻:颜值和风范拿的出手、乖乖听自己话不敢造次、帮他一起做好两府情感联络沟通工作、家事处理得差不多过得去(其实因为他贾珍,人家尤氏开展当家工作受限不少,不然她能做得更好)、打理好自己后院(尤氏和姬妾们关系还不错)……虽然贾珍新欢不断,不过尤氏还谈不上守活寡。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那回贾珍回房与尤氏吃毕晚饭后,“一宿无话”,这倒不是说什么这两个人一整晚不说一句话,而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惯用语之一,是表示一夜过去,没有什么可记叙的套话,红楼梦里多处出现。在这个“没有什么可记叙”的夜晚,贾珍和尤氏有没有做什么呢 ;-) 这就可以留给我们去开脑洞了 O(∩_∩)O估计那时候以像贾珍尤氏这样的夫妻相处模式的伉俪也不少吧,只是男方绝大部分没有贾珍这么荒淫无耻罢了,他们的日子也是能过得下去的。另外, 中秋宴会上尤氏被贾母打趣时脸都红了,也说明她……还不是很冷淡麻木嘛;-)
尤氏的年龄还有一处逗露:绣春囊事件。凤姐在被王夫人质问绣春囊是谁的之后还把祸水往尤氏身上引了引呢,说尤氏“不算甚老”,暗指绣春囊可能是尤氏的。另外,在“独艳理亲丧”之前的老太妃薨逝事件中,两府协商后,报了尤氏产育(生娃了!)让尤氏留下来理事——一说明尤氏有一定的能力理家管家,二也能说明尤氏还处于育龄中,不然怎么能用这种借口。我估计这样看来,尤氏也就比凤姐大个五六岁吧,至少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半老徐娘的年龄门槛都还没踏入呢。
最后再简单谈谈尤氏和“儿媳妇”们——贾蓉的两任妻子的关系——说是两个辈分,但其实年龄大概相差不是很大,加之尤氏本人比较没架子,因此代沟方面应该是比一般的“婆媳”要小不少的。
首先是尤氏对秦可卿。尤氏最初对秦可卿确实是很好的,尤氏本身心善,秦可卿也是个好媳妇,值得人疼,尤氏如果能多一个左膀右臂,那多好呀!尤氏听说秦可卿的病可能有办法好,反应是“心中甚喜”。秦可卿对好友王熙凤也有说过公公婆婆都亲女儿似的疼她(爬灰是万万不能和凤姐说的/(ㄒoㄒ)/~~),王熙凤也对她说过“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一天十斤人参都行。”都写到这份上了为什么有的人还要认为尤氏对秦可卿就是虚情假意呢/(ㄒoㄒ)/~~
这样我们也可以想象,尤氏确认了爬灰的事实后,心里该多痛苦崩溃啊ToT
然后就是尤氏对许氏。贾蓉的后妻许氏也与尤氏挺亲近,经常帮尤氏处理家事什么的,也跟着尤氏一起偷窥过贾珍等人聚众赌博wwww尤氏对同为续弦的许氏可能怀有同命相怜的心情吧。许氏很回避贾珍的,估计尤氏或者贾蓉等人有旁敲侧击过吧,谨防悲剧啊。
总的来说,我很是为尤氏感到难过和惋惜。
因为丈夫兼家长贾珍等人制造的宁府的极端乱象,她发挥的空间太有限,做不了也不能做的事情太多,这让她显得似乎是属于缺乏能力、只一味懦弱忍让的人。但是在能或者需要发挥本领的时候,她的亮色是可以捕捉到的,原作有锤,完全不是YY。很可惜的是,关注她、捕捉到她的亮点的人太少,书中人如是,读者亦如是。
尤氏故事一开篇就站在了青春的尾椎上,通常是作为一块好布景板出现在众人聚会、活动的场景当中。她没能享有过大观园内女儿们那样的真性情豆蔻年华,也没有机会在书中展示她那时的生活经历,读者没能见证这朵艳丽的花盛放最绚烂的时刻,这朵花甚至连个名都没有。尽管她还是开着的——表面光鲜却无力脆弱地开放着,挣扎的机会并不多——就已在风雨中不可抗拒地走向凋零。
尤氏这样隐藏得深沉、也悲哀得深沉的悲剧在心中我产生的震撼,甚于金陵十二钗册子中的女儿们!
呜呼!
“赫赫宁府一枝花,独艳孤芳自嗟呀;
风吹雨打有落时,便入流水赴天涯;
一人怎渡欲沉舟,独木难支将倾厦;
荣华终是镜中物,且莫痴迷任由他。”
我亦不愿她最终在那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流浪。
----------------------------------------------------------------------------
简单谈谈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尤氏”演员:
1987版这么经典的红楼电视剧是我对尤氏好感度进一步UPUP的一大原因,尤氏这个人物的演员选取和剧情设计我都非常喜欢(除了最后两府被抄后宁府人物的镜头都丢了这点让我很遗憾),演员端庄优雅,大方得体,贵气而古典,有独特的美丽,气质是我极为欣赏的类型!曾是广西话剧团演员的尤氏扮演者王贵娥老师,和邢夫人扮演者夏明辉老师、贾珍扮演者李志新老师等,前期都是选演员组的成员,其中王老师和夏老师多次搭档共行动,宝钗、凤姐、湘云、平儿、柳湘莲等角色的演员都是她们挑中的。王老师还做过剧组收发,“黛玉”陈晓旭的自荐信她也过目过,后来还用陈晓旭在信中附上的诗句和她打招呼呢。
王老师还和演宝玉、黛玉、凤姐的演员一起写了一本书《宝黛话红楼》讲述他们在剧组的生活故事,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的,老师们文笔都不错。王老师写的章节名叫《“选美”纪实》,主要讲选演员、定角色的故事,很幽默生动!字里行间看来还可以知道,王贵娥老师是喜欢诗词的。此外,我觉得王老师不仅气质超级超级好(即使是过了三十多年后的现在,这位演员老师气质依然很好!!!!),而且我看到她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为黛玉、宝钗等的演员说话、主持公道(想起了尤氏为赵周姨娘和平儿等抱不平2333),感觉挺热心,又得体。我好喜欢尤氏,也好喜欢这位演员老师!
----------------------------------------------------------------------------
用尤氏画像和王老师的一些剧照收尾(侵删!!!)。prprprprprpr
先来几幅尤氏画像:
作者赵成伟。作认真思考状的尤氏!当家的尤氏经常离不开对牌呀~
作者吴良柱。妈呀好粉嫩好可爱,我反复确认了拍卖网站的信息,的确这幅画中是以尤氏为主题,虽然衣服比我想象的最嫩的还嫩2333333
截取自198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人物辞典》245页,难得一见啊!好喜欢!
接下来是1987版连续剧《红楼梦》的“尤氏”王贵娥剧照:
我觉得王贵娥老师气质一级棒!
定妆照之一
定妆照之二
这簪子……真的会是……?不敢想下去……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间的是尤氏。阿凤你在我家这么张扬,陪房又如此得意忘形,本宝宝不开心了,不吃你带的东西~
谒见元妃时,端庄贵气也不逊于她。
也有穿过这么粉嫩嫩的衣服呢!
大家的表情都好萌好可爱。尤氏凤姐曾经也算是相处融洽的两妯娌呀……
后来就闹崩了……(尤氏站姿好端庄prprprprpr)
凄清的中秋宴。这一集里尤氏也美美哒。
彩蛋:王贵娥老师在2010版新红楼梦里又扮演了角色,而且还是尤氏的继母——尤老娘!
二三十年的岁月过去了,当年的“尤氏”变成了现在的“尤老娘”……
气质比原作中尤老娘好太多了吧orz……
----------------------------------------------------------------------------
下次还继续HIGH,继续贴87尤氏剧照、整理喜欢的尤氏相关评论文章和同人文等等的链接233333
老曹星光大道多大,几岁?
据曹功先介绍,自己今年36岁,15岁那年自己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农村老曹百家号了学,“要说我干的工作那可多了”曹功先给记者掰着指头数了一下,自己在皮鞋厂干过,在煤矿干过电焊工,跟着父亲干过木匠、泥瓦匠,摆过地摊、干过厨师,可以说是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此外,自己家里还有两亩多的口粮地,在外打工的同时还按时回家打理,栽种一些时令作物。
成长经历
15岁辍学,干过电焊工摆过地摊
7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即墨龙泉镇单家街村,经过打听在村庄的东南角找到了“老曹”曹功先的家,走进房门曹功先正在院子里给3岁的儿子洗澡,换上了一身便装,电视上略有些苍老的“老曹”看上去年轻了许多,据曹功先介绍,自己是前一天晚上的飞机刚从北京回到家。
“真没想到我能有这么一天,能登上那么大的舞台,还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就像做梦一样!”忙完了手中的一些农活,曹功先坐到了家中的炕头上同记者聊了起来,据曹功先介绍,自己今年36岁,15岁那年自己初中还没毕业就辍了学,“要说我干的工作那可多了”曹功先给记者掰着指头数了一下,自己在皮鞋厂干过,在煤矿干过电焊工,跟着父亲干过木匠、泥瓦匠,摆过地摊、干过厨师,可以说是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此外,自己家里还有两亩多的口粮地,在外打工的同时还按时回家打理,栽种一些时令作物。
从小爱唱歌,会做各种乐器
“俺这个儿子从小就爱唱歌,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我们都替农村老曹百家号他感到高兴。”儿子获得了这样的荣誉,曹功先的母亲王克贞笑得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儿子曹功先从小就喜欢音乐,有事没事就爱吼上两嗓子,可由于出身农村,包括家人在内的很多村民都对农村老曹百家号他的这一举动感到不能理解,经常指手画脚,骂他不务正业,现在想想都感到很后悔。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我从来没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曹功先告诉记者,除了高低音的演唱,自己还会十多种民乐,这些都是自己摸索着学会的,为了练嗓子,自己在农田里干农活时候唱,在工厂里干活的时候唱,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哼上两句。除了唱歌和乐器,曹功先还有一样手艺,那就是制作各种乐器,曾经干过木匠的曹功先能制作二胡、笛子、葫芦丝等各种乐器,不过不幸的是在北京参加比赛时全部丢在了一辆出租车上。
如今成了红人,走在街上都被认出来
聊天中,曹功先还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演艺经历,“我现在还清楚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是在2006年,当时是参加了即墨电台举办的《我为歌狂》,并夺得了年度总冠军,之后我就着了迷,不断参加各种歌唱比赛。”曹功先说,2013年,自己参加了青岛电视台举办的《万家乐吧》节目,最终夺得总冠军,之后又被推荐参加山东电视台的《我是大明星》,获得年度亚军。2013年春季之际,自己代表农民登上了全球华人网络春晚,演唱了一首《我爱农村老曹百家号你中国》。
“以前我也经常参加咱即墨当地一些小的庆典活动,不过那时候很少有活儿,一次的出场费也就是150元左右。”说到现在和之前的变化,曹功先笑着说,节目播出之后,自己走在街上被人认出 ,就在前一天自己在外住宿,当拿出身份证时就被人认出 ,还要求自己签名合照。“现在演出的邀请多了,人家给的出场费也高了。”曹功先说。
芝麻官的老板曹代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曹代树虽然已经57岁农村老曹百家号,但却是一个潮人农村老曹百家号,平时喜欢玩微信和网上购物。而且他很会用人农村老曹百家号,公司农村老曹百家号的团队都很优秀农村老曹百家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