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百家号(王旭明百家号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2019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修订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比重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23日举办王旭明百家号的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训工作会上表示王旭明百家号,今年秋季,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30%。
“目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是语文课本普遍存在的问题。”王旭明说。同时,教材还注重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据介绍,语文出版社是全国唯一的语文专业出版社。语文版教材修订工作自2013年9月开始。修订教材全套共十八册,供湖南、河南、广东、辽宁、四川、宁夏等语文版教材使用省份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使用。
换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更换大约40%课文
据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修订版教材和之前版本相比,大约更换了40%的课文,其更换标准就是是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一些优秀的传统篇目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其次,修订版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王旭明表示,有些篇目虽然内容很好,文字也不错,但是由于和时代要求不符,还是被撤换。“比如《谁勇敢》一文,有些老师教过,而且特别爱教,希望能留下来,但我们还是拿下来了。为什么呢?一个孩子为了保护其他孩子不受马蜂蜇,用身体扑向马蜂窝,虽然保护了别人,但自己却受伤了,文本的结论是这个孩子最勇敢。我们认为,对孩子来说,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应倡导这种行为。怎么办最好?那不是语文要讲的事,至少在选文时我们不选这种文章。”此外,中学课本里的《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以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被换为《智取生辰纲》;《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
同时,修订版教材还特别注意选择文质兼美且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并保留了原教材的许多传统名篇,比如《想做好事的尤拉》、《奥莉娅和莉达》等。“这些文章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
增内容向传统文化倾斜七至九年级古诗文占比达40%
据了解,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七至九年级教材在篇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每册两个古文单元,古文单元占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同时,新修订教材还通过其他方式做了一定程度的弥补,比如增加了白话小说单元,“这实际上也是学习古文”。
此外,新修订教材还特别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设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一至六年级《百花园》中的“读读背背”栏目,安排的内容都是古诗文;全套教材在《百花园》中安排读背古诗文82篇,比此前教材增加了40%。
另外,七至九年级口语交际中的《交流座右铭》、《谈谈王旭明百家号你心目中的君子》,写作中的《我看古人的苦读精神》,综合性学习中的《诸子百家初探》、《现代社会与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练课后练习注重理解运用分析解释题过半
在课后练习上,修订版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既有一定数量的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又有较大比例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练习,还有不少则是二者兼顾。比如,修订版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了较多的读写结合题;同时,练习中多次出现“用自己的话说说”、“用自己的话写写”等题目,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的能力。
据统计,全套教材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即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题目,占到50%以上。体现在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上,话题的形式更加考虑学生的需要:口语交际加强了互动性,比如一二年级看图讲故事《劝说》,七八年级开一次辩论会《一分钱的官司该不该打》等;习作加强了实用性,比如一至六年级加强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安排了8次应用文写作的练习;综合性学习加强了 实践 性,比如七至九年级的编演短剧、办一份小报、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据王旭明介绍,修订后的教材想利用这样一些环节,让学生不学“空语文”、不学“死语文”。
减减量增质减负担课文数量减少15%
据了解,在教材修订的时候,教育部曾召开专门会议,要求这一次教材修订要体现的精神之一就是“减负”。那么,怎么减轻学生负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量。
据统计,新修订后的语文版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了大约15%。但王旭明表示,减量并不是减负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提质’,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把练习设计得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精心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把非语文的或者说语文学习价值低下的内容筛选出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教育部王旭明:儿童少读三字经,不提倡读红楼梦,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呢?
教育部原发言人提议王旭明百家号,儿童少读《三字经》王旭明百家号,不提倡读《红楼梦》。他之所以这样说,应该是从三方面考虑王旭明百家号的,分别是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的理解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少读三字经,不提倡读红楼梦的原因
家长普遍认为凡事都从娃娃抓起,就这样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了学习机械,当孩子咿呀学语时便被送到早教机构。
还有些家长为了内心的虚荣心,逼着孩子“拔苗助长”。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就是一顿骂,只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完全忽视孩子遭受到的委屈。
在去年教育部原发言人曾提议,儿童要少读《三字经》,不提倡读《红楼梦》,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考虑到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儿童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好奇,阅读比较喜欢颜色丰富,内容简单又有趣的故事。
《三字经》虽然朗朗上口,其中的道理更是由浅到深。但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可能是因为记性好便都囫囵吞枣般记下了,相对比较枯燥。
然后,考虑到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儿童对事物的看法不是很全面,可能在他们意识里还不能容纳太过复杂的感情线。
《红楼梦》是一部让人看过意犹未尽的著作,可对于儿童还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人际关系,更不清楚何为爱情。而且著作给人一种阴沉感,感情观与现代也不符合,相对比较适合大学生研读。
最后,考虑到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如今的教育观念与上一辈截然不同,家长更注重儿童的感受,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并坚信言传身教的说法。
家长更喜欢从兴趣出发,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供孩子挑选的课外读物有很多,想让孩子拿起书读,就要让孩子对书的内容感到兴趣。
儿童读物该如何选?
很多家长不清楚该如何给孩子挑选读物,不妨请看看以下几种建议。
首先,按年龄选择适宜读物。儿童在不同年龄段适合的读物各不相同,比如三岁以下的儿童,适合看颜色丰富,字比较少的挂图或绘本。
三岁以上的儿童家长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兴趣挑选,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在2—3岁的时候,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读故事,尽量读得声情并茂,还可以一边读一边用手指点着文字。
孩子的记忆力很强,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认字。有时孩子会执着一本书,每天让家长反复地读,家长不要厌烦,很可能孩子正在学着自己认字。
然后,选择贴近生活的读物。如果孩子即将上幼儿园,可能家长会担心很多事情,并且一次次反复的嘱咐,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这个时候家长可能选择一些关于上幼儿园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想象幼儿园生活,而且还能从故事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不要选择难懂枯燥的读物。很多家长会让孩子背诵古诗等诗文,从小渲染孩子文化素养固然重要,但孩子生性活泼并不喜欢枯燥的东西。
如果执意让孩子读一些他不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打击儿童阅读的积极性,尤其是正在建立阅读习惯的儿童。
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阅读不仅能让孩子学到道理,还能让孩子增加识字量。培养一个好习惯不容易,儿童想保持培养阅读习惯,家长也要参与其中。
首先,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比如家长喜欢玩手机,孩子也会跟着家长一起玩。
如果家长喜欢看书,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跟着一起看。所以想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起到很重要的条件。
然后,兴趣是最大的导师。孩子初期培养阅读习惯时,尽量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比如自然科学类、海洋生物类、生活故事等。
孩子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坚持下去,千万不要让孩子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如果长期如此孩子很可能会反感阅读。
最后,家长不要过分焦虑。有时孩子也想松懈几天不想阅读,此时家长不要上纲上线,更不能强迫孩子阅读,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个折中的办法。
初期培养孩子阅读有一些难度,尤其是认字少的孩子,阅读起来十分费劲,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和鼓励。
结语
原教育局发言人曾提议,儿童少读《三字经》,不提倡读《红楼梦》,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是从三方面考虑的,分别是儿童的兴趣、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师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1
语文学科既应当是培养语言本事的学科,又应当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进取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异常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仅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仅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经过联想比较,让他们进取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供给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梦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仅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经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2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模板,格式化,矫情,千篇一律。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矫饰之情……
在语文教学岗位上第三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
几年来,我聆听到前辈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他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很是感冒,谆谆教导,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他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他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五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及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呢?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3
记得,我曾写过的一篇题叫《走生活之路,写生活作文》的论文。我觉得这堂课一个整的教学思路与教学预设效果与我论文中提出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我先不说,在这堂课教学过程出现的中林林种种的得失,单提课后学生在写作上取得的成绩,分别发表在《宁波晚报》及《未来作家报》上的两篇学生观察日记。我认为已经实现备课时提出的目标。这堂课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实践“生活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和生活亲切握手,调动学生观察、探究和练笔的积极性。现在的孩子所处的时代于我们乃至我们的前辈所处的时代是完全不相同的。他们的吃穿住行,样样俱备,有的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关注的事情,所玩的玩具、游戏也是大不相同。可不像我们小时候每天可以在外面疯玩,农忙时还要帮大人在地头干活。本说城里的孩子区分不出稻子、麦子,韭菜和葱,现在我们所处的城镇、农村的孩子,能认出来的也是寥寥无几。所以,在第一课时,结束前,我所布置的作业里,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要学习课文的知识,更要结合生活实际,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投向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告诉学生,我们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因为“咱们平时的学习,总是为了实际需要”。
《不合群的小蝌蚪》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发现疑问-探究疑问—查出原因-回答疑问”这条主线索来展开的。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句式,通过学生质疑、答疑、说话、朗读体验等系列训练,解决了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不合群,等问题。课文浅显易懂,既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是非常熟悉的内容,却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中又蕴藏着我们不知晓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具体环节的成败,都已写在旁注上,在此不再重述。在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目标,就是“要仔细观察,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这也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我是有意设计这样的题目。目的就是告诉学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拓展学习空间,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一定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4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5
谈起语文教学,我的经验可以说并不算长。但是工作几年来,却也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语文课。对于语文课的最初理解也在不断的改变。这其中有让人欣赏,值得学习的课堂,却也有很多语文课,刻板、教条而又一味的拔高煽情。一堂语文课,学生听完没有更加爱文学,没有更想交流,也没有想写作的丁点儿欲望,只是单纯的背诵,诱导式的牵强附会的点拨和答题公式的背诵。这样的语文课,文学的味道在哪里?
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对现代语文教学也颇有微词。在听完一堂名为《怒吼吧,黄河》的公开课后,他曾怒气冲冲的说道:“这是典型的假语文!”这让那位刚刚讲完的年轻老师十分尴尬。但王旭明却“不依不饶”,他操起手机又写了一则微博:“先放五分钟音乐(音乐课),问听出什么感情(大而空),老师朗诵并配乐朗诵《五月的鲜花》(个人炫技型的艺术指导课),让学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音乐理论课),反复讲爱国达十多次(思品课),要命啊,是所有课独非语文课??”
无独有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与王部长有着相同的疑惑。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矫情造作和陈词滥情,让我对未来的路茫然无措。是该坚守自己对于文学最初的热爱和理解来讲出有自己风格的课,还是和老教师一样,臣服于传统,一板一眼的按照“常理”出牌?其实,很多老教师们也曾和我一样,有过探求文学,别具匠心的愿望,却被残酷的考试成绩达标评比残忍的摧毁。是啊,着重培养文学底蕴的课堂,论应试成绩怎能比得上针对试题进行专题讲座的课堂呢?论观赏性也无法与集多媒体、配乐、动画、朗诵、表演与一体的课堂相媲美。然而,文学美感的培养,怎么会有速成班?怎么可能小锣打鼓、皆大欢喜?博大精深的国学,从《诗经》到诸子百家,从唐诗到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白鹿原》,这些由中国的文字组成的如此美感的文学世界,我们却无法用一颗平常心来传递给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似乎越激情越亢奋越好,教师的个人表演能力成了国学如此悠久历史和底蕴的代名词。可是我却认为,相比较这样极端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更应传达文学中的温文尔雅,韬光养晦。我们自然可以在文学的世界中展开想象力,天马行空,恣意狂狷的挥洒自己的才华,但是,传递这种能量的方式应该是隐忍的、是内敛的。教师的激情固然不可缺少,但这种激情应该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病态的亢奋和剑拔弩张的课堂氛围。
当然,传统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对于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来说,前辈们摸索出来的讲课的思路与模式确实是培养语感与得分两者兼得的最佳方式。我个人并不是很赞成每逢课改就对以往的讲课模式进行批评。每一种得以传承的教学方法,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而被广为借鉴。不能因为要改革就批判旧有的模式。课改,到底应该如何改?这本应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问题。古今中外,对于教学尚且无法推选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我们面对如此多元化的学科,却非要定出一个标准来执行,让穷尽一生研究教育理论的学者们情何以堪?我想推行课改的学者们也必定是为了传递一种更科学的价值观在努力。没错,课改必须得进行,然而,需要优先改革的却是我们的选拔制度。语文教学只有推行了正确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剔除教条死板的阅读和死记硬背的基础,将文学的灵动通过文章,通过更灵活更主观的阅读体现出来时,一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才会得以彻底的贯彻,发挥其原本被赋予的作用。
不守旧、不盲从,不偏激,我想应该是一名青年教师应有的特质。在感恩传统赋予我们课堂力量的同时,批判的接受和学习,放宽眼界,虚心求教,敢于批判,才会尽到新时代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教师语文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师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语文的教学反思1
语文学科既应当是培养语言本事的学科,又应当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进取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异常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仅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仅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经过联想比较,让他们进取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供给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梦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仅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经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语文的教学反思2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模板,格式化,矫情,千篇一律。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矫饰之情……
在语文教学岗位上第三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
几年来,我聆听到前辈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他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很是感冒,谆谆教导,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他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他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五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及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呢?
教师语文的教学反思3
记得,我曾写过的一篇题叫《走生活之路,写生活作文》的论文。我觉得这堂课一个整的教学思路与教学预设效果与我论文中提出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我先不说,在这堂课教学过程出现的中林林种种的得失,单提课后学生在写作上取得的成绩,分别发表在《宁波晚报》及《未来作家报》上的两篇学生观察日记。(一篇题为《韭菜和葱》,另一篇是,《我陪外婆去看病》)我认为已经实现备课时提出的目标。(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这堂课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实践“生活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和生活亲切握手,调动学生观察、探究和练笔的积极性。现在的孩子所处的时代于我们乃至我们的前辈所处的时代是完全不相同的。他们的吃穿住行,样样俱备,有的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关注的事情,所玩的玩具、游戏也是大不相同。可不像我们小时候每天可以在外面疯玩,农忙时还要帮大人在地头干活。本说城里的'孩子区分不出稻子、麦子,韭菜和葱,现在我们所处的城镇、农村的孩子,能认出来的也是寥寥无几。所以,在第一课时,结束前,我所布置的作业里,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要学习课文的知识,更要结合生活实际,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投向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告诉学生,我们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因为“咱们平时的学习,总是为了实际需要”。
《不合群的小蝌蚪》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发现疑问-探究疑问—查出原因-回答疑问”这条主线索来展开的。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句式,通过学生质疑、答疑、说话、朗读体验等系列训练,解决了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不合群,等问题。课文浅显易懂,既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是非常熟悉的内容,却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中又蕴藏着我们不知晓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具体环节的成败,都已写在旁注上,在此不再重述。在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目标,就是“要仔细观察,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这也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我是有意设计这样的题目。目的就是告诉学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拓展学习空间,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一定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教师语文的教学反思4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教师语文的教学反思5
谈起语文教学,我的经验可以说并不算长。但是工作几年来,却也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语文课。对于语文课的最初理解也在不断的改变。这其中有让人欣赏,值得学习的课堂,却也有很多语文课,刻板、教条而又一味的拔高煽情。一堂语文课,学生听完没有更加爱文学,没有更想交流,也没有想写作的丁点儿欲望,只是单纯的背诵,诱导式的牵强附会的点拨和答题公式的背诵。这样的语文课,文学的味道在哪里?
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对现代语文教学也颇有微词。在听完一堂名为《怒吼吧,黄河》的公开课后,他曾怒气冲冲的说道:“这是典型的假语文!”这让那位刚刚讲完的年轻老师十分尴尬。但王旭明却“不依不饶”,他操起手机又写了一则微博:“先放五分钟音乐(音乐课),问听出什么感情(大而空),老师朗诵并配乐朗诵《五月的鲜花》(个人炫技型的艺术指导课),让学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音乐理论课),反复讲爱国达十多次(思品课),要命啊,是所有课独非语文课”
无独有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与王部长有着相同的疑惑。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矫情造作和陈词滥情,让我对未来的路茫然无措。是该坚守自己对于文学最初的热爱和理解来讲出有自己风格的课,还是和老教师一样,臣服于传统,一板一眼的按照“常理”出牌?其实,很多老教师们也曾和我一样,有过探求文学,别具匠心的愿望,却被残酷的考试成绩达标评比残忍的摧毁。是啊,着重培养文学底蕴的课堂,论应试成绩怎能比得上针对试题进行专题讲座的课堂呢?论观赏性也无法与集多媒体、配乐、动画、朗诵、表演与一体的课堂相媲美。然而,文学美感的培养,怎么会有速成班?怎么可能小锣打鼓、皆大欢喜?博大精深的国学,从《诗经》到诸子百家,从唐诗到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白鹿原》,这些由中国的文字组成的如此美感的文学世界,我们却无法用一颗平常心来传递给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似乎越激情越亢奋越好,教师的个人表演能力成了国学如此悠久历史和底蕴的代名词。可是我却认为,相比较这样极端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更应传达文学中的温文尔雅,韬光养晦。我们自然可以在文学的世界中展开想象力,天马行空,恣意狂狷的挥洒自己的才华,但是,传递这种能量的方式应该是隐忍的、是内敛的。教师的激情固然不可缺少,但这种激情应该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病态的亢奋和剑拔弩张的课堂氛围。
当然,传统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对于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来说,前辈们摸索出来的讲课的思路与模式确实是培养语感与得分两者兼得的最佳方式。我个人并不是很赞成每逢课改就对以往的讲课模式进行批评。每一种得以传承的教学方法,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而被广为借鉴。不能因为要改革就批判旧有的模式。课改,到底应该如何改?这本应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问题。古今中外,对于教学尚且无法推选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我们面对如此多元化的学科,却非要定出一个标准来执行,让穷尽一生研究教育理论的学者们情何以堪?我想推行课改的学者们也必定是为了传递一种更科学的价值观在努力。没错,课改必须得进行,然而,需要优先改革的却是我们的选拔制度。语文教学只有推行了正确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剔除教条死板的阅读和死记硬背的基础,将文学的灵动通过文章,通过更灵活更主观的阅读体现出来时,一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才会得以彻底的贯彻,发挥其原本被赋予的作用。
不守旧、不盲从,不偏激,我想应该是一名青年教师应有的特质。在感恩传统赋予我们课堂力量的同时,批判的接受和学习,放宽眼界,虚心求教,敢于批判,才会尽到新时代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教师语文的教学反思6
闲暇时和同事们聊天,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语文难教。的确,我也深有同感。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确实乏味,老师讲解多,学生只是接受,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学生们毫无激情。面对学生一双双纯真、探求的眼睛,我不能不思考自己的课堂:应给予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他们乐学,充分展示自己呢?经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我觉得高年级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一、教师展示自己充满激情的一面
教育心理学上说,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课堂需要激情,作为老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用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心灵圣火。总之,教师就应热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
二、课堂上要注重“激趣”,尊重“需要”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我尝试着把教学情境的创设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图像、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交互传递。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悦耳动听的音乐,能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可爱的梅花鹿的图片,学生看到后一下兴奋起来,看着学生满脸的喜悦,我就说:“看得出你们很喜欢这只鹿,而且很想拥有并保护它。”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是。”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凶恶的狼的图片,学生们的神情一下变了,于是我就说:“看得出你们很讨厌这只狼,很想消灭它吧。”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是。”接着我说:“在我们的意识中,鹿是善良,可爱的化身,所以我们很想保护它。狼是凶恶的,所以我们要消灭它。那么我们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今天这篇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充分展示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以讲为主,这样课堂气氛很沉闷,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我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权利,这样就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并激发其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富有朝气、充满自信。那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尽管文中明确提出“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然而受科幻作品的影响,不少同学提出诸如“月球家园”、“火星之家”、“空际旅馆”等幻想中的人类未来家园。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表明学生开始敢于质疑。因此,把“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显然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怎么办?我想到了“辩论”。果然,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学生起初的互不服气、声嘶力竭转为互相质问、据理力争。“我们要相信科学。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起人造仿地球庄园!”“人类有多少,而月球有多大”“火星之家在建成之前,恐怕人类已经因大自然的报复而所剩无几了!”“也许我们可以发现在遥远的外太空,还有一个地球存在,但是,有多少光年我们要在茫茫宇宙中漂浮多久,那里是否已经有了主人”……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展示与成长,而同时,“只有一个地球”、“必须保护地球”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让学生乐学,才能摆脱“死气沉沉”语文课堂。我想,这也是我们教师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