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风险报告(运营风险分析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1、风险和控制自评估
- 2、运营风险的管理
- 3、个人征信变身风险报告 东岸科技大打“擦边球”
- 4、创业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那位高手只是创业风险评估报告怎么写
- 5、运营风险防控包括哪些机制
- 6、求一篇银行运营管理或者操作风险方面的专题报告
风险和控制自评估
《巴塞尔协议》是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的 银行资本和风险监管标准 。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入与银行所面临风险更加一致的 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要 求 。鼓励银行不仅要识别当前的风险,而且要识别将来的风险,并且改进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来管理这些风险。
包含的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 操作(运营)风险 ,流动性风险。对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方法论相差很多。
下面主要介绍操作(运营)风险管理有关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RCSA(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 。
内部控制 自我评估是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 内部审计 技术和工具,它是由 管理层 或业务人员直接参与的考察和评估内部控制效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 组织目标 的实现提供 合理保证 。可以说这套方法论是开始于审计领域,或者受它启发在银行、投行、资产管理公司得到应用。
RCSA(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是指企业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对 内部控制 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估的方法。其有三个基本特征: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 部门 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自我评估。
由于RCSA是业务部门的自我评估, 主观性会比较强 ,业务部门倾向于将控制活动评分打高。
操作风险评估(RCSA),是指操作风险所有人持续识别、评估并报告业务流程的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状况的过程。其原理是按照“ 固有风险 - 控制措施 = 剩余风险 ”的方法, 对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进行系统识别、量化评级和记录报告 ,评估业务流程固有风险、剩余风险,量化分析风险程度,并针对不可接受的风险敞口采取改进措施。
确定参与方,参与方必须理解RCSA整个流程,并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好处。
每个业务线都必须针对自己的产品和活动去识别风险,并定性量化评估风险等级。
各业务线分析自己当前的流程来有针对性地指定一些控制策略,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
自我评估这些控制策略的效率和控制质量。
继续评估实施控制策略之后的剩余风险。
之后对控制和风险结果的监控、报告等。这些报告结果要被包含在季度的这个运营风险报告之中,高风险部分要继续上报到董事和管理层。
运营风险的管理
运营风险管理对整个企业的运营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报告的作用。 对金融服务行业来说,风险始终是开展业务所不可避免的东西。然而,由于公司的失误,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资本市场的波动,使得风险的危害性以及由于对风险管理不利而造成的后果都更加严重。交易量的不断膨胀以及对自动化和速度的需求使得风险成本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各种新的法规也不断出台,对风险控制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将责任落实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个人头上。
然而面对这些压力,许多金融机构仍然以竖井式的方法运作,各个业务部门分别保留自己的一套有关风险管理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假设,它们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性。即使他们能够在整个企业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方法,然而传统的风险机制无法了解跨越多个地理区域、部门和业务线的众多风险因素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 因此,企业往往看到的只是那些没有危害的风险的一个幻影摂,而却忽视了真正危险而且可以防范的损失。
个人征信变身风险报告 东岸科技大打“擦边球”
在个人征信行业发展提速的另一面运营风险报告,是不少企业仍然在经营“个人信用报告”“个人风险报告”等“擦边球”式的个人征信业务。
上线风险报告“新功能”
详细看东岸 科技 推出的风险报告内容运营风险报告,其中除了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之外运营风险报告,还包括了公开执行信息、涉及限制高消费名单、涉及犯罪嫌疑人名单、贷款记录检测、履约情况、网贷风险检测等等。
信息的获取方面,根据公众号的用户服务协议,用户将授权被授权方(服务软件提供方,以及授权方的债权人及子公司、分公司、关联方、债权方委托的第三方债权处置机构)为信用评估、信用修复、数据处理、风险控制、预期账款清收等目的,从任何数据库查询用户的资产、资信以及个人信用信息等情况,或者向上述系统报送个人信息。
那么,上述风险报告等业务,是否属于个人征信业务运营风险报告?2021年9月央行发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指出,其所称征信业务,是指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而所称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评价信息。
对此,金融 科技 专家张鲲表示,老赖和限高信息,属于法院公示信息,其余的贷款记录检测、履约情况等,无疑属于个人信用信息。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也认为,上述内容的确会涉及到个人征信,有违规之嫌。
监管紧缩
那么,企业为何乐于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张鲲表示,此类报告也确实是刚需。金融机构判断个人信用风险,非常依赖外部数据,特别是央行征信覆盖率不全的情况下,对于借款人在非持牌机构的借贷记录,可以对征信体系的数据形成很好的补充。但是,由于征信数据涉及个人信用信息,因此持牌经营是必选项。
安光勇则表示,个人风险报告业务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相对来说,其采集成本却相对很低。加上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是近期才开始陆续推出,具体落地也需要一段时间。这就会让一些企业即便知道相关法律和政策,利用这些时间差,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继续开展此类业务。
监管的难度方面,张鲲认为,其实监管摸排并不难,让各金融机构上报各自使用的数据服务即可,从使用端摸排所有的产品,无资质的产品自然不能再使用了。安光勇则认为,由于监管时间成本的原因,很难对所有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控。另外,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导致很难推出具体的细节内容,这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也正是这部分困难,导致目前还是有不少企业在暗地里继续运营此类个人风险报告的业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个人征信的监管呈现不断收缩的态势。监管的收缩是否会对上述开展“擦边球”式业务的企业带来影响?对此张鲲表示,随着三张征信牌照的下发,以及个人信息“断直连”的要求,无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需要通过百行、朴道、钱塘等三家持牌机构,以及未来更多的个人征信持牌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不可直接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至金融机构。而在《办法》中也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与未取得合法征信业务资质的市场机构开展商业合作获取征信服务。整改期限为2022年1月1日之后的18个月。
在安光勇看来,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正式实行后,可以说会给此类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监管的监督,整改期限的设定也是给这些涉嫌违规的企业一个改正的时间和机会。
创业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那位高手只是创业风险评估报告怎么写
风险评估一般是组成创业计划书的一部分
可以按照: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产业风险四个方面来写,也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确定不同考量方面。
描述风险的几个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企业家要描述的是风险投资人投资本企业将要面临的主要风险,所有的风险都要一一列出,这部分要包括的内容如下:
口经营期限短:
如果企业刚刚成立,或者才组建不久,经营历史短将是双方要讨论的主要风险问题。
口资源不足:
如果企业没有按计划进行业务活动,那么公司可能会缺乏足够的资源来维持长久经营,这是一个要提及的潜在风险。
口管理经验不足:
如果管理人员很年轻或是这个行业的新手,企业家也要在《商业计划书》中阐述一下此问题。
口市场不确定固素:
与销售有关的市场不确定因素也要在《商业计划书》中描述。
口生产不确定因素:
对任何存在的生产不确定因素都要进行描述。例如,一种模型从未在生产线上建立过,因此,能否建立这种模型就是一种不确定因素。
口清偿能力:
对于公司是否有足够的清偿能力,企业家在《商业计划书》中也要做一下分析。因为风险投资人想要知道,如果企业遇上麻烦而不得不清盘,那么他的投资能收回多少。
口对企业核心人物的依赖:
企业家要以书面形式,或直接向风险投资人解释如果任何一个企业核心人物离开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谁会接管此人的位置?如果企业一把手离开,谁来领导公司?如果在《商业计划书》中你没有把这个问题写进去,你可以预期到风险投资人的提问:如果明天一辆卡车从你身上辗过会对企业有什么影响?一些企业家会写好一个针对公司的“遗嘱”,在其中说明如果他们离开企业该做些什么。
口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风险投资人往往希望你站在他们的角度,以投资者的身份来看待企业的经营情况。他希望你指出什么地方可能出问题,风险投资人的投资如何可能遭到损失。换句话说,风险投资人想要你客观地分析本企业的经营状况,指出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并且说明如何解决问题.
口其他:
你要提及的东西还应包括财政储备、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经济管制或其他政府设立的规章制度、非投资股东对企业的控制以及欠发红利等等。如果这些情况存在,你就应该在《商业计划书》中提到,不要等到风险投资人提出这些问题。
运营风险防控包括哪些机制
运营风险控制措施有哪些
1.明确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
明确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的部门职责运营风险报告,形成公司各职能部门在风险控制上的协调监控体系。董事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执行机构运营风险报告,主要负责制定风险控制政策运营风险报告,对公司风险负最终责任;公司总经理作为日常经营的组织者,具体负责公司风险控制的组织、协调;公司监察法律部作为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的内设机构,监督、检查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于投资、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及时进行监控,建立与相关业务部门风险通报协调制度;公司的各业务部门和业务岗位,在一定范围内具体承担与其业务相关的风险控制责任。董事会下设稽核部门直接向董事会报告,稽核室负责基金公司营运时,定期或不定期稽核所有部门的作业流程是否遵循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并做成稽核报告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遇有重大缺失事项需实时向董事会报告。
2.风险控制具体流程。
(1)构建制度性的股票与债券投资决策流程。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凭借研究部门、外部研究力量的支撑,构建一套完整高效的“投资研究流程”,将基本面研究和数量化分析相结合,通过严谨的流程衔接,形成高效的团体,让研究、决策、交易以及风险控制等各环节紧密衔接,为取得稳定的优良业绩提供可靠的保证。
(2)严格基金管理公司的交易执行流程。在交易执行流程为防范分散交易的不易监控的缺点,多实行集中交易管理制度,即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对公司管理的所有基金投资实行统一交易、统一管理,以保证各基金间利益的公平。确定交易执行流程运行的三大基本原则:交易管理原则、交易执行原则和交易监督原则。首先,交易执行流程通过建立外部和内部的防火墙制度,以防范投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其次,交易执行流程以交易执行、交易监督、交易分析建议与反馈为基本职能,以注重市场分析判断和交易方法的研究创新为发展方向。最后,通过建立和明确交易执行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及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以保证交易的规范运行,防范交易风险。
(3)制定风险容忍度。容忍度实质上是指公司所能容忍的最大损失。最高层确定公司总的风险限度,并将其分配到各个部门,使各部门负责人清楚了解其管理负责的额度,最后可以细分给每个交易员。公司最高执行管理委员会每年对各种核心业务的风险容忍度进行检讨和批准任何具体的改变。
(4)使用风险控制定量分析模型。美国各大证券公司都有自己的风险监视和度量风险控制模型,各公司的模型都有自己的特色,如J.P摩根在业界以定量风险矩阵模型而著称,但总的来说各家公司的模型的核心原理大同小异,总体上有如下特征: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具有全面风险管理模型特征。模型考虑了公司范围内各层次的业务单位及各个种类风险的综合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各种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和承担这些风险,再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5)定期编制对业务执行风险控制点的监控报告。将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决策、交易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制度化,定期由监察法律部门编制业务执行风险控制点的监控报告,分析业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改进方向。如出现指令违法违规或者其它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应部门与人员;投资管理人应执行公平的交易分配制度,确保不同基金账户的利益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建立完善的交易记录制度,每日投资组合列表等应当及时核对并存档保管;建立科学的交易绩效评价体系。投资管理人应建立严格有效的制度,防止不正当关联交易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求一篇银行运营管理或者操作风险方面的专题报告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始于商业银行的诞生。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却与其年龄极不相称。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它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称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我国目前采用的也是这一定义。
1、操作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不断有大案曝光,均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相比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方面,我国操作风险高发的是人员风险。违规操作、内外勾结导致的操作风险在国内更多。国内操作风险的另一个“多发地带”是IT系统,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的依存度已相当高,一旦IT系统出现问题,商业银行可能面临业务瘫痪的局面,国内很多银行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曾出现过业务系统故障,在影响业务运行的同时,也损害了银行声誉。我们不得不承认,操作风险已成为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风险。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三大风险之一进行风险管控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对操作风险的认知比较晚,因此,国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方面的研究远不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那样深入,各国对操作风险的概念定义也不统一,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实践仅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将操作风险作为独立的风险进行专门管理仅短短几年的时间。目前,尽管操作风险为银行业普遍认知,但它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业界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衡量标准、计量技术等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可以公开获取的数据库、缺乏成熟的控制技术和相应软件。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看,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工作比较困难,如高级计量法非常复杂,对银行的要求很高,其中最主要的是需要非常详细的数据储备,国际上采用的并不多。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标准法,即按照银行的产品线,分别计算出每个产品线上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这些都导致操作风险管理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3、加强操作风险研究,探索适合国情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
操作风险与生俱来的内生性、具体性、模糊性、多样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表明,操作风险与具体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是内部欺诈,其根源在于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及由此产生的权责不清晰。因此,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不是从技术层面上进行防范,而必须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为减少和杜绝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有效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除了要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更为现实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较好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应该包括构建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包括;对面临的操作风险能够准确认知并评估;设计并实施控制操作风险的措施,以化解评估确定的风险;对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建立快速反应的报告反馈制度等
银行选用何种具体办法管理操作风险,基于多种因素,包括自身的规模大小、组织复杂性、业务的性质和范围。然而,尽管有这些不同,明晰的战略、董事会及高管人员的监督、对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的认真程度,以及完备的内部报告制度和应变计划,是任何规模和范围的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关键因素。从银行整体范围来看,从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认同、政策框架的具体实践、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到操作风险管理识别、评估、监测、报告、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以及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的构建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分配模型的研究开发,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经验还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壁垒逐渐打破,金融资源跨国配置。因此,加强对三大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的研究,探索一套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对国内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