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号 > 正文内容

石栏杆百家号(天然石栏杆)

cy2年前 (2023-02-11)百家号61

本文目录一览:

南京的名人有哪些?

刘勰在南京定林寺著《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自幼丧父,20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居丧三年后,24岁投靠高僧僧祜,寓居定林寺。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写作《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定林寺石栏杆百家号的主要事业。大约33岁时,开始提笔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成石栏杆百家号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不过刘勰对他著作的成就有充分信心,他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管理文书),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任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大约在中大通四年(532年)逝世。史传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他在当时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可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刘勰一生与钟山定林寺关系密切,他曾三入其寺。第一次是从齐永明六年(488年)到梁天监二年(503年),有16年之久,刘投依僧祜协助他搜集佛典,校定经藏,《梁书》本传就说石栏杆百家号:“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同时,他还写了不少碑铭,如永明九年(491年),刘勰27岁,入定林寺的第4年,撰写《钟山定林上寺碑铭》、《建初寺初创碑铭》(《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永明十年(492年)释超辩逝世于定林上寺,葬在寺南,刘勰作碑铭(《高僧传》)。延兴元年(494年),刘勰30岁,入定林寺的第7年,释僧柔去世,即葬钟山之南,刘勰作《僧柔法师碑铭》。更重要的是,刘勰还撰写了《文心雕龙》。第二次是在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以“法海浩瀚,浅识难寻”,敕建康庄严寺沙门僧曼“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缵《众经要钞》一部,共八十八卷,至翌年夏四月即成。这次刘勰入寺不到6个月。第三次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他奉武帝敕与沙门慧震又入定林寺撰经。据《梁书》本传石栏杆百家号:“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就是不到一年一代文星与世长辞了。终年68岁。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钟山上定林寺是名列前茅的。自建寺以来,这里高僧辈出,如昙摩密多、僧远、法献、僧柔、智称、超辩,僧祜等皆居于是。就以僧祜来说,当时他是“德炽释门,名盖净众”的大法师,黑白门徒多达一万一千多人。这里寺院经济雄厚,藏书丰富,而且环境优美,“埒美嵩、华”的钟山,加以“山房寂远,泉清松密”,正是读书胜地。刘勰前来投依,僧祜当然欢迎,这是送上门来的难得助手。刘勰与僧祜居处的十多年中,“广讯众典,披览为业”,除了刻苦阅读释典之外,更积极地钻研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往往“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因而“博通经论”,“深得文理”,不但校定了寺内的经藏,而且写成了不朽的著作《文心雕龙》。

王安石与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年),宋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于江西临川,字介甫,号半山,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所以又称王荆公、王文公。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王安石十七岁那年,因父亲王益任江宁通判而随迁来南京居住。两年后,即在宝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葬于中华门外的牛首山。于是,王安石就在南京钟山守孝,锐志读书,“虽寝食,手不释卷”。他读书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不拘守原有传注,注重学以致用,正如苏轼说的,他是“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斯新人”的。他还经常进行调查访问,对于那些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往往无所不问。因此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准确。

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从此踏上仕途,就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的气概,投身于改革。嘉祜四年(1059年),他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就给宋仁宗赵祯写了一封万字《言事书》,建议朝廷全面改革当时的法度,主张以管好财政作为整个改革的中心。但是得不到宋仁宗和当政大臣们的重视。嘉祜八年(1063年)八月,王安石母亲吴氏逝世,他就趁机辞掉了知制诰(替皇帝起草命令、文告之类的官)职务,回到江宁来守丧。守丧期满后,王安石仍然留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写了《洪范传》等著作,批驳了天人感应的谬论,体现了天变不足畏的思想。

在定林寺昭文斋中,他结识了李公麟。据说王安石病重时,曾嘱咐李公麟为他画一张大的骑驴图,李熬了整整十个昼夜,终于画出来了,送去的时候,王荆公已逝世,李公麟用两只枯瘦的手拍打着灵柩,失声痛哭,抖抖索索地把那张特大的《王荆公骑驴图》挂在灵柩前面,众人都感动得掩面大哭。

王安石在南京期间,写了许多美丽而深沉的诗篇词章,抒发了他的忧国爱乡情。写钟山的诗尤其多,已发现有近百首。对钟山的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如《玉涧》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草木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而《忆蒋山》一诗写得更为出色:“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绝迹人长闲。云埋樵声隔葱蓓,月弄钓影临潺滠。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他这样观察,这样描写,这样讴歌,是因为深深地爱上了钟山。

王安石生前热爱南京,南京历代士大夫和广大人民也是热爱王安石、怀念王安石的。不管元韦占时保守派如何贬低他、谩骂他,人们仍然年年上坟、祭祀。《道山清话》说:“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坐于颜、孟之下,十哲之上。”《清波杂志》也说:“当时士大夫道金陵未有不上荆公坟者。五十年前,彼之士子节序亦有往奠者。”

王安石的故居半山园,坐落在现在的海军学院内。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能供人参观,对精神文明建设当会大有助益。

谢安与江宁东山

江宁东山,又名东土山、土山,因东晋名将谢安(320一385)、谢玄(343—388)在此筑有别墅,淝水之战时谢安坐镇此,从而声名大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作为历史古迹和风景区,明末清初时代,还把它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称之为“东山秋月”。今日所见的东土山,周二公里,高六十公尺。它的山顶为一平地,有数亩广阔,中心可供建造馆、阁、厅、楼之类,四周可以建亭。山的西、北部多黄土层;东北为黄土包红筋石;而在南坡,则是松松的砂土小块石,现呈五级台坪状,平均每台坪高十公尺,明显看出是人工加筑的地相。今一、二、四级坪上,有建筑,表明它的基础很好。东南角山腰,亦有台坪一条,今建有“东山秋月”阁。其下更有一坪,从地面砌起高壁,今存六层比较完好,东西宽21公尺。石壁上层,杂砌雕龙云头、石栏杆等,说明它在明代或在宋代曾重修过。这台坪,是凉台建筑的遗迹。石壁南,今见有水池,称戴家塘。该山西麓有井,人称谢公井。山正南,昔有深水池。统览全貌,确可见当年谢公别墅的大轮廓。

谢安筑别墅于江宁东山,并在此指挥淝水之战,《晋书》谢安传、王羲之传都有详细的记载,简文帝司马昱时,谢安已五十多岁,谢玄三十岁,他们就已在此居住,“高卧东山”了。孝武帝司马曜太元时(公元376年以后)秦符坚入侵,安拜为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命弟谢石、侄谢玄征讨。太元八年,战事紧急,“玄入(指入安南京宅第)问计,……安遂命驾出山墅(指江宁东山),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这,也就是谢安在此指挥淝水之战的历史形貌,这是多谋善断、沉着指挥的崇高‘形象。关于他在此东山筑馆,晋书传中亦有明确记载,称其“善行书……性好音乐,……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又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诚然,会稽的东山和江宁的东山,它们都是美的;但前者是“东山再起”的悟性之地,后者是“起来为苍生”的“高世之志”所在地。又《晋书·谢安》中提到,谢安“吟啸自若”、“性好音乐”,然每游赏,“必以妓(伎)女从”。唐人李白来江南亦盛赞“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他在《东山吟》中更这样说:“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荒之咏何必奇。”这里,李白把东山称作“东土山”是很对的。诗中所说的“白鸡梦”即安死前的梦,事见谢安传。“梦后三百岁”,即指唐李白的时代。“洒酒浇君同所欢”指他李白与谢安在三百年后共同欢乐。李白确实是很了解谢安的,他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又称:“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王羲之)言。……”李白还有《忆东山》二首,其中再提谢安,说“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对于上述新亭,李白亦有诗吟此,称“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李白对谢安,真是亦步亦趋!唐末的温庭筠,亦有《谢公墅歌》,称:“朱雀航南绕香陌,谢郎东墅连春碧”,说明虽然路“绕”了一点,但毕竟给人春草碧碧之感。该诗中又说,“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未许符坚过淮水”。此“对局”云云,即指谢安在此与甥对弈。

谢安的祖地为河南阳夏,如今,南京城郊尚见到几种“阳夏”字文的晋砖,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了,可这谢氏之砖,至今仍是原物,此当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 "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舀系。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他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目帖》、 《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 《乐毅论》最著名。

葛洪(284-364) 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年好学,家贫,卖柴以换纸笔。常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他涉猎经、史、百家著作,遂以儒学著称。不善交游,好神仙导养之法。初从郑隐学道,悉得炼丹术,后就学于南海太守鲍玄,兼学医术,久居建康。成和初,司徒王导召为州主簿,转司徒掾,升任谘议参军等职。晚年,闻交趾产丹沙,要求到句漏当县令,到达广州,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他综贯道、儒思想,一生著作甚多,有碑诔诗赋100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10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lO卷,金匮药方1 00卷,《肘后要急方》4卷。最著名的有《抱朴子》,外篇50篇,坚持儒家的纲常思想,反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内篇20篇,是一部完整的炼丹术著作,贯穿道家思想,其中《金丹篇》和《黄白篇》记载了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的情况, 《仙药篇》主要记载了用植物治疗百病的情况,是较为原始的药物学。《金匮药方》卷帖浩繁,为携带、运用方便,摘取书中主要实用部分,编为《肘后卒救方》3卷,经后人增补,扩为8卷,称《肘后备急方》。书中所收药方,大都选用易得、有效、价廉的,并使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孙权(182--252) 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建者。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东汉末年,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

采用火攻,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东吴立国基础。东汉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来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在楚国

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修筑石头城。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储藏军械、粮食等物

资。在石头城南置烽火台,为军事重镇。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国号吴。同年九月,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建都的开始。孙权在建业改建“太初宫”·

官周长500丈。并将建业城修建成一座真正的古代城市,城周20里19步。孙权在江乘,

溧水、湖熟等县设典农都尉管理农业。派屯兵3万,在句容至云阳(今丹阳县)开

凿一条名“破冈渎’’的运河,沟通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往来。在建业城西南开运

渎,又凿东渠(青溪),开潮沟,并使秦淮河两岸成为商业繁荣地区。孙吴宫中有

上千名从事丝织的宫女,这是南京丝织业的开端。西南的冶城,是冶炼和铸造的中

心。孙权重视航海事业发展,曾派万人船队航行到夷州(台湾)、辽东半岛、海南

岛;又派使者航行到高丽(朝鲜)、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和南洋群

岛各国。还兴建了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葬于钟山南

麓,以后名吴大帝陵、孙陵冈、吴王坟(今名梅花山)。

急求一篇名人传记!

刘勰在南京定林寺著《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自幼丧父,20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居丧三年后,24岁投靠高僧僧祜,寓居定林寺。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写作《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定林寺的主要事业。大约33岁时,开始提笔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不过刘勰对他著作的成就有充分信心,他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管理文书),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任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大约在中大通四年(532年)逝世。史传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他在当时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可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刘勰一生与钟山定林寺关系密切,他曾三入其寺。第一次是从齐永明六年(488年)到梁天监二年(503年),有16年之久,刘投依僧祜协助他搜集佛典,校定经藏,《梁书》本传就说:“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同时,他还写了不少碑铭,如永明九年(491年),刘勰27岁,入定林寺的第4年,撰写《钟山定林上寺碑铭》、《建初寺初创碑铭》(《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永明十年(492年)释超辩逝世于定林上寺,葬在寺南,刘勰作碑铭(《高僧传》)。延兴元年(494年),刘勰30岁,入定林寺的第7年,释僧柔去世,即葬钟山之南,刘勰作《僧柔法师碑铭》。更重要的是,刘勰还撰写了《文心雕龙》。第二次是在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以“法海浩瀚,浅识难寻”,敕建康庄严寺沙门僧曼“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缵《众经要钞》一部,共八十八卷,至翌年夏四月即成。这次刘勰入寺不到6个月。第三次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他奉武帝敕与沙门慧震又入定林寺撰经。据《梁书》本传:“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就是不到一年一代文星与世长辞了。终年68岁。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钟山上定林寺是名列前茅的。自建寺以来,这里高僧辈出,如昙摩密多、僧远、法献、僧柔、智称、超辩,僧祜等皆居于是。就以僧祜来说,当时他是“德炽释门,名盖净众”的大法师,黑白门徒多达一万一千多人。这里寺院经济雄厚,藏书丰富,而且环境优美,“埒美嵩、华”的钟山,加以“山房寂远,泉清松密”,正是读书胜地。刘勰前来投依,僧祜当然欢迎,这是送上门来的难得助手。刘勰与僧祜居处的十多年中,“广讯众典,披览为业”,除了刻苦阅读释典之外,更积极地钻研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往往“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因而“博通经论”,“深得文理”,不但校定了寺内的经藏,而且写成了不朽的著作《文心雕龙》。

王安石与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年),宋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于江西临川,字介甫,号半山,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所以又称王荆公、王文公。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王安石十七岁那年,因父亲王益任江宁通判而随迁来南京居住。两年后,即在宝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葬于中华门外的牛首山。于是,王安石就在南京钟山守孝,锐志读书,“虽寝食,手不释卷”。他读书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不拘守原有传注,注重学以致用,正如苏轼说的,他是“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斯新人”的。他还经常进行调查访问,对于那些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往往无所不问。因此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准确。

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从此踏上仕途,就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的气概,投身于改革。嘉祜四年(1059年),他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就给宋仁宗赵祯写了一封万字《言事书》,建议朝廷全面改革当时的法度,主张以管好财政作为整个改革的中心。但是得不到宋仁宗和当政大臣们的重视。嘉祜八年(1063年)八月,王安石母亲吴氏逝世,他就趁机辞掉了知制诰(替皇帝起草命令、文告之类的官)职务,回到江宁来守丧。守丧期满后,王安石仍然留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写了《洪范传》等著作,批驳了天人感应的谬论,体现了天变不足畏的思想。

在定林寺昭文斋中,他结识了李公麟。据说王安石病重时,曾嘱咐李公麟为他画一张大的骑驴图,李熬了整整十个昼夜,终于画出来了,送去的时候,王荆公已逝世,李公麟用两只枯瘦的手拍打着灵柩,失声痛哭,抖抖索索地把那张特大的《王荆公骑驴图》挂在灵柩前面,众人都感动得掩面大哭。

王安石在南京期间,写了许多美丽而深沉的诗篇词章,抒发了他的忧国爱乡情。写钟山的诗尤其多,已发现有近百首。对钟山的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如《玉涧》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草木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而《忆蒋山》一诗写得更为出色:“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绝迹人长闲。云埋樵声隔葱蓓,月弄钓影临潺滠。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他这样观察,这样描写,这样讴歌,是因为深深地爱上了钟山。

王安石生前热爱南京,南京历代士大夫和广大人民也是热爱王安石、怀念王安石的。不管元韦占时保守派如何贬低他、谩骂他,人们仍然年年上坟、祭祀。《道山清话》说:“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坐于颜、孟之下,十哲之上。”《清波杂志》也说:“当时士大夫道金陵未有不上荆公坟者。五十年前,彼之士子节序亦有往奠者。”

王安石的故居半山园,坐落在现在的海军学院内。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能供人参观,对精神文明建设当会大有助益。

谢安与江宁东山

江宁东山,又名东土山、土山,因东晋名将谢安(320一385)、谢玄(343—388)在此筑有别墅,淝水之战时谢安坐镇此,从而声名大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作为历史古迹和风景区,明末清初时代,还把它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称之为“东山秋月”。今日所见的东土山,周二公里,高六十公尺。它的山顶为一平地,有数亩广阔,中心可供建造馆、阁、厅、楼之类,四周可以建亭。山的西、北部多黄土层;东北为黄土包红筋石;而在南坡,则是松松的砂土小块石,现呈五级台坪状,平均每台坪高十公尺,明显看出是人工加筑的地相。今一、二、四级坪上,有建筑,表明它的基础很好。东南角山腰,亦有台坪一条,今建有“东山秋月”阁。其下更有一坪,从地面砌起高壁,今存六层比较完好,东西宽21公尺。石壁上层,杂砌雕龙云头、石栏杆等,说明它在明代或在宋代曾重修过。这台坪,是凉台建筑的遗迹。石壁南,今见有水池,称戴家塘。该山西麓有井,人称谢公井。山正南,昔有深水池。统览全貌,确可见当年谢公别墅的大轮廓。

谢安筑别墅于江宁东山,并在此指挥淝水之战,《晋书》谢安传、王羲之传都有详细的记载,简文帝司马昱时,谢安已五十多岁,谢玄三十岁,他们就已在此居住,“高卧东山”了。孝武帝司马曜太元时(公元376年以后)秦符坚入侵,安拜为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命弟谢石、侄谢玄征讨。太元八年,战事紧急,“玄入(指入安南京宅第)问计,……安遂命驾出山墅(指江宁东山),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这,也就是谢安在此指挥淝水之战的历史形貌,这是多谋善断、沉着指挥的崇高‘形象。关于他在此东山筑馆,晋书传中亦有明确记载,称其“善行书……性好音乐,……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又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诚然,会稽的东山和江宁的东山,它们都是美的;但前者是“东山再起”的悟性之地,后者是“起来为苍生”的“高世之志”所在地。又《晋书·谢安》中提到,谢安“吟啸自若”、“性好音乐”,然每游赏,“必以妓(伎)女从”。唐人李白来江南亦盛赞“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他在《东山吟》中更这样说:“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荒之咏何必奇。”这里,李白把东山称作“东土山”是很对的。诗中所说的“白鸡梦”即安死前的梦,事见谢安传。“梦后三百岁”,即指唐李白的时代。“洒酒浇君同所欢”指他李白与谢安在三百年后共同欢乐。李白确实是很了解谢安的,他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又称:“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王羲之)言。……”李白还有《忆东山》二首,其中再提谢安,说“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对于上述新亭,李白亦有诗吟此,称“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李白对谢安,真是亦步亦趋!唐末的温庭筠,亦有《谢公墅歌》,称:“朱雀航南绕香陌,谢郎东墅连春碧”,说明虽然路“绕”了一点,但毕竟给人春草碧碧之感。该诗中又说,“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未许符坚过淮水”。此“对局”云云,即指谢安在此与甥对弈。

谢安的祖地为河南阳夏,如今,南京城郊尚见到几种“阳夏”字文的晋砖,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了,可这谢氏之砖,至今仍是原物,此当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 "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舀系。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他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目帖》、 《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 《乐毅论》最著名。

葛洪(284-364) 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年好学,家贫,卖柴以换纸笔。常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他涉猎经、史、百家著作,遂以儒学著称。不善交游,好神仙导养之法。初从郑隐学道,悉得炼丹术,后就学于南海太守鲍玄,兼学医术,久居建康。成和初,司徒王导召为州主簿,转司徒掾,升任谘议参军等职。晚年,闻交趾产丹沙,要求到句漏当县令,到达广州,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他综贯道、儒思想,一生著作甚多,有碑诔诗赋100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10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lO卷,金匮药方1 00卷,《肘后要急方》4卷。最著名的有《抱朴子》,外篇50篇,坚持儒家的纲常思想,反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内篇20篇,是一部完整的炼丹术著作,贯穿道家思想,其中《金丹篇》和《黄白篇》记载了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的情况, 《仙药篇》主要记载了用植物治疗百病的情况,是较为原始的药物学。《金匮药方》卷帖浩繁,为携带、运用方便,摘取书中主要实用部分,编为《肘后卒救方》3卷,经后人增补,扩为8卷,称《肘后备急方》。书中所收药方,大都选用易得、有效、价廉的,并使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孙权(182--252) 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建者。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东汉末年,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

采用火攻,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东吴立国基础。东汉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来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在楚国

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修筑石头城。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储藏军械、粮食等物

资。在石头城南置烽火台,为军事重镇。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国号吴。同年九月,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建都的开始。孙权在建业改建“太初宫”·

官周长500丈。并将建业城修建成一座真正的古代城市,城周20里19步。孙权在江乘,

溧水、湖熟等县设典农都尉管理农业。派屯兵3万,在句容至云阳(今丹阳县)开

凿一条名“破冈渎’’的运河,沟通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往来。在建业城西南开运

渎,又凿东渠(青溪),开潮沟,并使秦淮河两岸成为商业繁荣地区。孙吴宫中有

上千名从事丝织的宫女,这是南京丝织业的开端。西南的冶城,是冶炼和铸造的中

心。孙权重视航海事业发展,曾派万人船队航行到夷州(台湾)、辽东半岛、海南

岛;又派使者航行到高丽(朝鲜)、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和南洋群

岛各国。还兴建了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葬于钟山南

麓,以后名吴大帝陵、孙陵冈、吴王坟(今名梅花山)。

南京有那些三百六十行的名人

刘勰在南京定林寺著《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自幼丧父,20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居丧三年后,24岁投靠高僧僧祜,寓居定林寺。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写作《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定林寺的主要事业。大约33岁时,开始提笔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不过刘勰对他著作的成就有充分信心,他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管理文书),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任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大约在中大通四年(532年)逝世。史传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他在当时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可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刘勰一生与钟山定林寺关系密切,他曾三入其寺。第一次是从齐永明六年(488年)到梁天监二年(503年),有16年之久,刘投依僧祜协助他搜集佛典,校定经藏,《梁书》本传就说:“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同时,他还写了不少碑铭,如永明九年(491年),刘勰27岁,入定林寺的第4年,撰写《钟山定林上寺碑铭》、《建初寺初创碑铭》(《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永明十年(492年)释超辩逝世于定林上寺,葬在寺南,刘勰作碑铭(《高僧传》)。延兴元年(494年),刘勰30岁,入定林寺的第7年,释僧柔去世,即葬钟山之南,刘勰作《僧柔法师碑铭》。更重要的是,刘勰还撰写了《文心雕龙》。第二次是在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以“法海浩瀚,浅识难寻”,敕建康庄严寺沙门僧曼“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缵《众经要钞》一部,共八十八卷,至翌年夏四月即成。这次刘勰入寺不到6个月。第三次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他奉武帝敕与沙门慧震又入定林寺撰经。据《梁书》本传:“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就是不到一年一代文星与世长辞了。终年68岁。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钟山上定林寺是名列前茅的。自建寺以来,这里高僧辈出,如昙摩密多、僧远、法献、僧柔、智称、超辩,僧祜等皆居于是。就以僧祜来说,当时他是“德炽释门,名盖净众”的大法师,黑白门徒多达一万一千多人。这里寺院经济雄厚,藏书丰富,而且环境优美,“埒美嵩、华”的钟山,加以“山房寂远,泉清松密”,正是读书胜地。刘勰前来投依,僧祜当然欢迎,这是送上门来的难得助手。刘勰与僧祜居处的十多年中,“广讯众典,披览为业”,除了刻苦阅读释典之外,更积极地钻研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往往“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因而“博通经论”,“深得文理”,不但校定了寺内的经藏,而且写成了不朽的著作《文心雕龙》。

王安石与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年),宋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于江西临川,字介甫,号半山,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所以又称王荆公、王文公。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王安石十七岁那年,因父亲王益任江宁通判而随迁来南京居住。两年后,即在宝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葬于中华门外的牛首山。于是,王安石就在南京钟山守孝,锐志读书,“虽寝食,手不释卷”。他读书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不拘守原有传注,注重学以致用,正如苏轼说的,他是“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斯新人”的。他还经常进行调查访问,对于那些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往往无所不问。因此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准确。

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从此踏上仕途,就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的气概,投身于改革。嘉祜四年(1059年),他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就给宋仁宗赵祯写了一封万字《言事书》,建议朝廷全面改革当时的法度,主张以管好财政作为整个改革的中心。但是得不到宋仁宗和当政大臣们的重视。嘉祜八年(1063年)八月,王安石母亲吴氏逝世,他就趁机辞掉了知制诰(替皇帝起草命令、文告之类的官)职务,回到江宁来守丧。守丧期满后,王安石仍然留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写了《洪范传》等著作,批驳了天人感应的谬论,体现了天变不足畏的思想。

在定林寺昭文斋中,他结识了李公麟。据说王安石病重时,曾嘱咐李公麟为他画一张大的骑驴图,李熬了整整十个昼夜,终于画出来了,送去的时候,王荆公已逝世,李公麟用两只枯瘦的手拍打着灵柩,失声痛哭,抖抖索索地把那张特大的《王荆公骑驴图》挂在灵柩前面,众人都感动得掩面大哭。

王安石在南京期间,写了许多美丽而深沉的诗篇词章,抒发了他的忧国爱乡情。写钟山的诗尤其多,已发现有近百首。对钟山的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如《玉涧》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草木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而《忆蒋山》一诗写得更为出色:“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绝迹人长闲。云埋樵声隔葱蓓,月弄钓影临潺滠。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他这样观察,这样描写,这样讴歌,是因为深深地爱上了钟山。

王安石生前热爱南京,南京历代士大夫和广大人民也是热爱王安石、怀念王安石的。不管元韦占时保守派如何贬低他、谩骂他,人们仍然年年上坟、祭祀。《道山清话》说:“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坐于颜、孟之下,十哲之上。”《清波杂志》也说:“当时士大夫道金陵未有不上荆公坟者。五十年前,彼之士子节序亦有往奠者。”

王安石的故居半山园,坐落在现在的海军学院内。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能供人参观,对精神文明建设当会大有助益。

谢安与江宁东山

江宁东山,又名东土山、土山,因东晋名将谢安(320一385)、谢玄(343—388)在此筑有别墅,淝水之战时谢安坐镇此,从而声名大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作为历史古迹和风景区,明末清初时代,还把它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称之为“东山秋月”。今日所见的东土山,周二公里,高六十公尺。它的山顶为一平地,有数亩广阔,中心可供建造馆、阁、厅、楼之类,四周可以建亭。山的西、北部多黄土层;东北为黄土包红筋石;而在南坡,则是松松的砂土小块石,现呈五级台坪状,平均每台坪高十公尺,明显看出是人工加筑的地相。今一、二、四级坪上,有建筑,表明它的基础很好。东南角山腰,亦有台坪一条,今建有“东山秋月”阁。其下更有一坪,从地面砌起高壁,今存六层比较完好,东西宽21公尺。石壁上层,杂砌雕龙云头、石栏杆等,说明它在明代或在宋代曾重修过。这台坪,是凉台建筑的遗迹。石壁南,今见有水池,称戴家塘。该山西麓有井,人称谢公井。山正南,昔有深水池。统览全貌,确可见当年谢公别墅的大轮廓。

谢安筑别墅于江宁东山,并在此指挥淝水之战,《晋书》谢安传、王羲之传都有详细的记载,简文帝司马昱时,谢安已五十多岁,谢玄三十岁,他们就已在此居住,“高卧东山”了。孝武帝司马曜太元时(公元376年以后)秦符坚入侵,安拜为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命弟谢石、侄谢玄征讨。太元八年,战事紧急,“玄入(指入安南京宅第)问计,……安遂命驾出山墅(指江宁东山),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这,也就是谢安在此指挥淝水之战的历史形貌,这是多谋善断、沉着指挥的崇高‘形象。关于他在此东山筑馆,晋书传中亦有明确记载,称其“善行书……性好音乐,……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又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诚然,会稽的东山和江宁的东山,它们都是美的;但前者是“东山再起”的悟性之地,后者是“起来为苍生”的“高世之志”所在地。又《晋书·谢安》中提到,谢安“吟啸自若”、“性好音乐”,然每游赏,“必以妓(伎)女从”。唐人李白来江南亦盛赞“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他在《东山吟》中更这样说:“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荒之咏何必奇。”这里,李白把东山称作“东土山”是很对的。诗中所说的“白鸡梦”即安死前的梦,事见谢安传。“梦后三百岁”,即指唐李白的时代。“洒酒浇君同所欢”指他李白与谢安在三百年后共同欢乐。李白确实是很了解谢安的,他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又称:“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王羲之)言。……”李白还有《忆东山》二首,其中再提谢安,说“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对于上述新亭,李白亦有诗吟此,称“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李白对谢安,真是亦步亦趋!唐末的温庭筠,亦有《谢公墅歌》,称:“朱雀航南绕香陌,谢郎东墅连春碧”,说明虽然路“绕”了一点,但毕竟给人春草碧碧之感。该诗中又说,“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未许符坚过淮水”。此“对局”云云,即指谢安在此与甥对弈。

谢安的祖地为河南阳夏,如今,南京城郊尚见到几种“阳夏”字文的晋砖,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了,可这谢氏之砖,至今仍是原物,此当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 "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舀系。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他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目帖》、 《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 《乐毅论》最著名。

葛洪(284-364) 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年好学,家贫,卖柴以换纸笔。常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他涉猎经、史、百家著作,遂以儒学著称。不善交游,好神仙导养之法。初从郑隐学道,悉得炼丹术,后就学于南海太守鲍玄,兼学医术,久居建康。成和初,司徒王导召为州主簿,转司徒掾,升任谘议参军等职。晚年,闻交趾产丹沙,要求到句漏当县令,到达广州,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他综贯道、儒思想,一生著作甚多,有碑诔诗赋100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10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lO卷,金匮药方1 00卷,《肘后要急方》4卷。最著名的有《抱朴子》,外篇50篇,坚持儒家的纲常思想,反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内篇20篇,是一部完整的炼丹术著作,贯穿道家思想,其中《金丹篇》和《黄白篇》记载了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的情况, 《仙药篇》主要记载了用植物治疗百病的情况,是较为原始的药物学。《金匮药方》卷帖浩繁,为携带、运用方便,摘取书中主要实用部分,编为《肘后卒救方》3卷,经后人增补,扩为8卷,称《肘后备急方》。书中所收药方,大都选用易得、有效、价廉的,并使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孙权(182--252) 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建者。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东汉末年,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

采用火攻,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东吴立国基础。东汉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来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在楚国

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修筑石头城。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储藏军械、粮食等物

资。在石头城南置烽火台,为军事重镇。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国号吴。同年九月,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建都的开始。孙权在建业改建“太初宫”·

官周长500丈。并将建业城修建成一座真正的古代城市,城周20里19步。孙权在江乘,

溧水、湖熟等县设典农都尉管理农业。派屯兵3万,在句容至云阳(今丹阳县)开

凿一条名“破冈渎’’的运河,沟通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往来。在建业城西南开运

渎,又凿东渠(青溪),开潮沟,并使秦淮河两岸成为商业繁荣地区。孙吴宫中有

上千名从事丝织的宫女,这是南京丝织业的开端。西南的冶城,是冶炼和铸造的中

心。孙权重视航海事业发展,曾派万人船队航行到夷州(台湾)、辽东半岛、海南

岛;又派使者航行到高丽(朝鲜)、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和南洋群

岛各国。还兴建了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葬于钟山南

麓,以后名吴大帝陵、孙陵冈、吴王坟(今名梅花山)。

中国有什么桥,他的名字来历

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经没有水了。卢沟桥全长267米,宽7.6米,最宽处可达9.5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1]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晓月碑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卢沟桥。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明代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现在的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光绪皇帝归天的时候(1908年),他的棺椁运往河北的易县西陵。途经卢沟桥,由于桥面较窄,只好将桥两旁的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利通过,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兴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个大晴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的桥面加铺了柏油,修了桥上的碑亭、石栏及柱狮。1967年,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各界,组织修缮。工程筹资355万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同时修缮了宛平城,复原了城楼。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地袱、桥面、华表、石碑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为了保护好旧卢沟桥这座闻名中外的古桥,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兴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卫京都的拱极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城楼上有七七事变纪念馆和中国古桥陈列馆。

卢沟桥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沟桥 文言文

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米,石栏列柱头,师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之如堞。

译文

卢沟桥跨越(或者跨在)卢沟桥水面上,在今明昌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初:开始)才开始修建,在正统九年(1444,时为英宗)修复,桥长200米(古代的尺的长度和现在的不一样,现在是一米三尺,古代的一尺一般是0.23米),在石栏上有柱头,师母乳顾抱负赘(说明了雕刻的技术高超,即有吃奶的有抱着玩耍的,有回头看的),这些石像神态和颜色都很(?),(狮子)很多数不尽,俗话说::(这是)鲁国公输班(即鲁班,姓公输)神妙的雕刻啊,桥北面是个村子,有几百家(人口),巳年(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元朝的兵马焚烧、抢夺几乎光了。村头上的碉堡工事,沿着河蜿蜒不绝,望去就像城墙上的矮墙(也叫女墙)。

卢沟桥的狮子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司令部的命令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既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附:现代人咏卢沟桥诗词

《纪念卢沟桥抗战》

卢沟桥上有弹痕,犹是当年激战存。

水里漂浮血腥气,风中飘荡厮杀音。

黄土深埋英雄骨,青山厚葬民族魂。

永定河水流不尽,抗倭自由后来人。

——(上海)张志真

乘车路线

乘983、739、971(支)、971、759、661、662、301、339、624、310、809、748、715、937支、309支路公交车或旅游车至雕塑园站下车即到。

票价:

门票:20元/人(中小学生凭证半价)

蹬城门票:5元

去泉州,在哪个区比较爽啊!

泉州最好玩的景点有【崇武古城】,崇武古城风景区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历来被世人称之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据说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祟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区内长达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线上,12个沙湾处处沙质细腻、妩媚绮丽,4大岩群迭峰垒石、磊落万状。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池──崇武古城就耸立在景区的正东方,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位于古城南侧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该园区占地9公顷,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与古城、大海浑然一体,独具匠心。景区内全国最大的岩雕艺术作品──大地艺术,是由著名的画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费数年心血创作而成的,其作品取材于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态,依形取势,循石造型,创作出形神兼备的各种艺术形象170余件,甚称石雕艺术一大奇观。而位于崇武大乍的东山,竖起了20米高的惠女雕塑,惠女民俗村建设已拉开帷幕。目前,该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全省优秀旅游景区,被福建省财政厅、旅游局列为全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客量近百万人次。

古城门

一路向上了年纪的人打听,了解到城内有四个城门,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两道城门,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楼,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则外加设一照墙。相传当年倭寇炮轰城池,城内关帝庙的关云长把青龙偃月刀一挥,炮弹被拨落在城墙旁,再一挥,炮弹射回贼船,于是船沉寇亡。我想,这就是关帝庙香火鼎盛的缘故吧。

西门的两道城门如今依旧完好地保留下来。荫凉的城门下摆有几个小摊子,摊主相互拉着家常,手不忘挥动自制的掸子赶着飞过的蝇蚊。新枝、野花在城门墙头留下春的影子,陈年古榕的须根垂下,默默感受着古城的一切。经西门往东,而北,终到南门,城内的十字大街联结着四个城门,太阳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在不大的城里留下三十多座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有了这些古建筑,古城的沧桑中更添几多古朴。

古城墙

对于崇武来说,石头就是小城的灵魂。周长2567米的花岗岩古城墙承载着小城的历史,见证了小城的从前以来,把历史的记忆一直留到了今天。踏着石砌的台阶,缓缓地走上城墙。跑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着干净的绿。斑驳的城墙就是古城的典籍,徐徐的风吹过,翻过一页页史册: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平定倭乱;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祖国宝岛台湾;崇武军民随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南大门厦门岛;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挥崇武海战,击沉击伤入侵的美蒋“永泰”、“永昌”号军舰。

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崇报祠”、“元饲宫”等,都是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

古民居

顺着城门一直向里走,外边的嘈杂似乎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一条条小巷藏于一座座民居之间。走在狭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门终日敞着,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院子里的妇女坐在装满带壳海蛎的大桶,熟练地撬开蚝壳,不一会儿,脚边的蚝壳已堆成小山。她的服饰就是被风趣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头戴黄斗笠,披着白底小碎花头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蓝色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腰间佩有银腰链,下穿宽大飘逸的低腰黑裤。这种全国独具一格的服饰在崇武不时会跑进你的视线,因为惠女们勤劳的身影随处可见。

从逼仄的小巷走出一位老人,晃着矫健舒缓的步子。 这不禁令人猜想他们的祖上会是哪位驻守老城的官兵呢?又是属于“百家姓,万人丁”中的哪个支脉?

崇武半岛在我国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防备海盗倭寇,江夏侯周德兴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时,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这时全城周长2567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基宽5米,墙高7米,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四面设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了望台和这放铳炮的虚台。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四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沟。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此后,城防已失去军事上的作用,又因长期废弃,城墙失修倒塌。1983年,由国家拨款进行全面修复。历史上曾经为国立下不朽功绩的古城,又屹立于崇武半岛上。1987年举行“崇武古城创建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学术讨论会,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巨大兴趣,它是民族的骄傲,历史的丰碑。

【清源山】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齐云山,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公尺,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清源鼎峙”为泉州十景之一,历来为游客登临揽胜。山间水景多姿、泉、涧、潭、瀑有135处。据《方舆揽胜》一书载:“山有石乳泉,澄洁而甘,其源流衍下达于江,建郡时,以清源名。”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石壁参差,林幽壑深,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此山的得名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至此,见此山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一时兴起,用铁拐捅地赞叹。不料用力过猛,将铁拐戳进了山石中,拨出后泉遂涌出,以后人们就称该山为清源山。

这里的景色以奇石和清泉著称,林壑幽美,历代文人墨客到此登游留题甚多,据调查记录,山中石刻多达300余方,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清源山中还有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弘一法师早年历经繁华,中年剃度出家,后在泉州一带闭关治学,后半生清贫静逸,圆寂前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他的舍利子被供奉在清源山中,更使该山增添了人文意蕴。

老君岩原名羽仙岩,因雕有老君坐姿石像而有今名,坐落在清源山右侧山麓,宋时利用天然岩石雕成。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55平方,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像,坐像额高有纹,双耳下垂,长发飘动,双目远眺,右手凭几,左手依膝,栩栩如生,神态安详闲逸,为道家纯朴归真,道法自然的写照,可谓“老子天下第一”。雕刻精致又不失夸张,堪称为我国石像雕刻艺术瑰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源川池】

百源川池在今泉州工人文化宫以西,面积约13亩,与铜佛古寺紧邻,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泉州古代的罗城、子城等城壕,经长期汇流而成排水系统,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统的蓄泄池之一。其水直通涂门外,取“百川溯源”之意。池内八角攒尖亭一座,系拆明伦堂附近尊经阁(俗称魁星楼)顶层移建于此。泉州城原有七个城门,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涂门、水门、新门有七个水关,现已破坏,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郡守契玉立南拓罗城以就翼城。原南护城河成为城内濠沟,于是在沟上陆续建起一些石桥,以便往来。原有桥二十四座,现仅剩八座。

八卦沟排水系统位于鲤城区,是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濠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遍布市区。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经历次疏浚引金鸡北渠水冲灌,与百源川池形成市区主要排水系统。百源川池在今工人文化宫西,面积13亩余,与铜佛古寺紧邻。池通涂门外护城河,取百川溯源之意。池内八角攒尖亭一座,系拆明伦堂附近尊经阁(俗称魁星楼)顶层移建于此。放生池原为光孝寺池,在泉州城内中部东侧的雨涝、排泄起了一定的作用。

泉州城原有七个城门,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涂门、水门、新门有七个水关,现已破坏,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郡守契玉立南拓罗城以就翼城。原南护城河成为城内濠沟,于是在沟上陆续建起一些石桥,以便往来。原有桥二十四座,现仅剩八座。

一、祖师桥:在祖师巷,巷北有祖师宫。桥南北向横跨于濠沟上,有七条花岗岩石板,两岸叠涩出檐以支撑桥梁。桥长6.65米,宽2.93米。两侧有石栏杆,桥南西侧有石阶可下,阶长2.5米。旁有一桥碑,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六月立,碑文有:“泉州府晋江县为桥沟已经扩清,勒石以志,”。桥南通涂门街,北通后城巷。二、清真桥:在涂门街清净寺后,跨濠沟上,始建于宋代,原为石桥,1995年旧城改造时改为水泥桥。现桥双侧为花岗岩石栏杆,桥栏堵上刻有“清真桥”。三、井巷桥:在井巷,南通新门街,北连金鱼巷。桥铺石板五条,全长5米,宽2.84米。双侧筑有扶栏,栏高0.60米,宽0.40米。桥板厚35厘米。现桥面抹盖水泥。四、叠芳桥:在叠芳巷,南通新门街,北连金鱼巷。桥有七条花岗岩石板,长5.9米,宽3.05米。遂就石板上铺盖薄水泥。北岸东侧有石阶可下濠沟。五、通津桥:在新华路濠沟西侧第一条巷,南通新门街,北通傅厝山。现濠沟之南。有石板六条,长4.4米,宽3.25米,石板厚0.57米。桥南西侧民居壁上有石碑一块,高1.22米,宽0.60米;碑座高0.40米,宽0.73米,碑面涂盖白灰,内容不详。六、鹊鸟桥:在水门巷尾竹街西,原在水门(南薰门)水关内,桥原为石板桥,东西向,八十年代改为水泥桥。现桥长、宽各5米。桥南紧傍原水关闸门,桥南面濠沟因两岸民房填岩浸沟,仅宽3米,北侧濠沟依旧,宽达6米。七、通桥:在马坂巷水仙宫南侧,侨紧挨着宫。原为石板桥,现在石板上铺抹水泥。桥长4米,宽3米。八、兴桥:在马板巷西侧,原为7条石板,后再增宽4条,桥长4.5米,宽6米。以上三桥之东,乃原宋元市舶司、市舶司仓库旧址,明中期后,司与仓俱废,遂于此地通晋江的濠沟上兴建这三座石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CY88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aiy88.cn/post/41916.html

分享给朋友:

“石栏杆百家号(天然石栏杆)” 的相关文章

百家号分享(百家号分享别人视频挣钱吗)

百家号分享(百家号分享别人视频挣钱吗)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家号文章分享到动态里,阅读量算百家号吗? 2、百家号如何在粉丝群里分享视频 3、怎样把百家号里的文章,分享到粉丝群里? 4、百家号发图文可以同时分享到动态吗 5、分享百家号文章会被发现吗 6、百家号文章分享到动态好不好 百家号文章分享到动态里,阅读量算百家...

阿胖面食百家号(阿胖面食蛋糕)

阿胖面食百家号(阿胖面食蛋糕)

本文目录一览: 1、美味又不胖!一大碗刀削面的热量多少? 2、自媒体短视频怎么做 3、重庆有什么好玩的和好吃的?? 4、想卖点小吃!不知道卖啥好! 5、很多人都爱吃手擀面,在家里自己做,怎么和面才筋道? 6、高考完后的最长的暑假,你是怎样度过的? 美味又不胖!一大碗刀削面的热量...

百家号一般月(百家号一个月)

百家号一般月(百家号一个月)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家号60万粉丝一般月收入 2、百家号60万粉丝一般月收入是多少? 3、百家号一般月收入是多少? 百家号60万粉丝一般月收入 百家号的阅读收益没有公布出一个固定的收益计算公式百家号一般月,而且影响因素很多百家号一般月,目前正常的百家号1万阅读量的收益在10-20元,一百...

百家号简介样本(百家号的介绍范文)

百家号简介样本(百家号的介绍范文)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家号介绍怎么写 2、百家号是什么? 3、百家号介绍怎么写 百家号有什么用 4、百家号历史领域介绍怎么写 5、我想注册个百家号,情感类的。 请求各位大侠帮助,百家号介绍怎么写? 6、百家号是干什么的? 百家号介绍怎么写 写一句自己的座右铭或者写关于自己关注的...

科探君百家号的简单介绍

科探君百家号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家号收益最高的一次,一万多阅读量五十多块钱 2、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3、百家号写的文章没有推荐量,内容质量低原来是这样 4、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5、软文什么意思? 百家号收益最高的一次,一万多阅读量五十多块钱 就像我之前文章里说的那...

百家号发布文章太频繁(百家号每天能发几篇文章)

百家号发布文章太频繁(百家号每天能发几篇文章)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家号新手一天能发几篇? 2、我的,百家号,一天只能发一篇文章。 3、我从7月19日开始在“百家号”网站上发布推荐文章,至今已经有一个月零19天了,发布推荐26篇文章, 4、百家号发文一直显示系统繁忙要怎么解决? 5、百家号发布显示服务器异常,发布文章频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