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百家号(百家姓篆刻字体)
本文目录一览:
篆体百家姓全文
篆体百家姓全文
二、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三、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楮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闽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锺 徐 丘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麹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斜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逑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锺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丌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拔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阎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转载】古朴虚灵,婉而通——刘梅校新篆书法品读
心正则字正。
——柳公权
初看刘梅校先生的新篆书,我立刻想到了韩美林先生的画。这不奇怪,在中国,书画本来就同源。常言道:“篆书如圈,隶书如蚕”,韩美林先生圆润的画有篆书的印记,而刘梅校先生如圈的新篆书,有着浓浓的画意。
韩美林先生从中国两汉以前的文化和民间艺术中汲取精华,并博采西方艺术之长,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工笔、印象等东西方艺术手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既古朴又体现现代审美理念的艺术风格。而两汉之前,尤其是秦代,小篆透着浑厚宏伟之气,这不会不影响韩先生。汉字脱胎于图画,篆书仍留有图画的痕迹。万物是汉字的“物象之本”,因而汉字才有“物象之义”,刘先生一定深谙此义,所以,他的篆书画意浓浓。
书法有画意,属上乘,李苦禅先生说:“书进极便是画,画至高度即为书”。
在篆、隶、草、行、楷“书法五大体”中,篆书最为古老。因此,篆书贵在古朴虚灵。无论你如何创新,只要丢掉了“古朴”和“虚灵”,就失去了篆的灵魂。
篆书之美在于婉而通。唐代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婉而通”虽仅三字,却内涵深邃,准确揭示出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划质量的目标要求。无论你如何创新,只要丢掉了“婉而通”,就失却了篆的精髓。
艺术不同于技术,技术喜新厌旧,而艺术喜新不厌旧。
刘梅校先生的篆书准确地把握了这几点,既“旧”又“新”,颇具创新。
提起书法创新,我想起了“扬州八怪”之首金农。
在“扬州八怪”中,金农的修养最为广博,诗文才华早露,精擅金石碑版鉴赏,擅长八分书,治印、刻砚俊佳。他天性散淡,“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也许是这种“怪”,使他钟情汉隶后,体味独到,并创建了自己高妙而独到的隶书风格。金农的隶书妙在哪里呢?传统的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这几乎成了隶书的铁律,但性情逋峭的金农,敢于破除习俗,敢走险径,“休息于无委曲之隅,而游敖于无形埒之野。”他将隶书形态特征的波磔笔画省去,以最适便最适意的形态显现,既有盎然而生的古意和朴拙的形态,又有不同以往的新意:竖直以侧壁为主,形方,笔方,沉厚,横粗直细,棱角毕现;笔划悠粗悠细,波画肥钝浓厚,外不枯,中颇坚。乍看金农的隶书,有点不像隶书;再看,这就是隶书;细看,这是绝妙的隶书。这就是金农隶书既创新又万变不离其宗之“怪”。
凡是有成绩的画家和书法家,往往不固守一隅,有点“怪”,有不同于他人的“怪”,并善于发挥自己的“怪”,将这种“怪”注满文化内涵并发挥到极致。金农和韩美林先生就是例证。
“怪”到极致就能通灵。顾恺之说:“妙画通灵”,我看妙字也通灵。
同样,刘梅校先生的新篆书,乍看有点不像篆书;再看,这就是篆书;细看,这是很好的篆书,也很“怪”,“怪”在哪里呢?
无论何种字体,都要有神、有气、有骨、有肉、有筋、有血。而这些都蕴含在一点一横一撇一捺一竖的笔划和结构之中,这是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
书写篆书,正宗古法要求以中锋为主,这是“千古不易”的准则。中锋立骨,笔划圆转流畅,笔力内敛藏于笔划之中。墨,做到枯湿浓淡适度,气息浩然。用笔虚灵,不板滞,“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朱和羹)。虚实兼到,骨丰肉润,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婉而通,神、气、骨、筋、血、肉备具的篆书才入妙通灵。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这是艺术审美品评标准的永恒定律。线条的表达,是书者学识功底的陈述,要么秀逸,要么险劲,雄浑,典雅,老辣,粗率,刚健,圆熟,高古等等,无不折射出书者的功底。线条的墨韵,韵律,运法,节奏,张力等功底的显现,其背后,是修养,是学识,是心性,是情感,是功夫。因此,“线条”是书法家文化造诣的脉搏,成了他人品评的重要依据。
标准篆书行笔圆转,字形修长,纯净简约,上密下疏,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划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力度、速度都匀平运笔。
通观刘梅校先生的新篆书,结体,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骨丰肉润,神采兼备;结字,疏密得当,取势生动,简约固定,字形高宽比例适度,取势既端庄雅正又起伏跌宕;章法布局纵横成行,排列整齐;用笔,注重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虚实互出、迟缓凝重,润燥相生;笔划,节奏鲜明,气运贯通,端庄秀丽;线条,有张力,有节奏感,收放得体,柔中寓刚,刚柔相济,流畅稳重。
这些都是刘梅校先生的新篆书不离其宗之处。
刘梅校先生的新篆书有别于他人篆书的独到之处在于:笔划线条,突破了无论点画长短,笔划均呈粗细划一的篆书常规,吸取了早期甲骨文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起笔多圆,收笔多尖,曲直相错,开拓舒畅的特点,使得笔划既瘦硬方直又圆润飘逸,如碧水安流,洋溢着生动活泼之气,又将隶、行、楷、草的一些笔法特点柔和融入其中,广采百家,蜜成花不见。
刘梅校先生的新篆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神、气、骨、筋、血、肉备具,运密于疏,虽淡犹浓,似轻还重,轻盈飘逸,高洁清虚,古朴空灵。笔法,笔序,方向,节奏,律动,形态已臻成熟,飘逸虚灵,活脱洒丽,古拙素淡,温而雅,清而朗,婉而通,展现出清瘦洒落的风姿,既有“古朴虚灵”之气韵又有现代之气息,自成一格。
气象浑穆是汉字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没有广采博取,熔于一炉,既知崇古又善处今的苦学过程,没有深厚的学识,是很难达到这个高度的。刘梅校先生的新篆书翰逸神飞,已生成气象,这与先生长期的知识积累,长期的艺术浸淫,采百家之长,不断地感悟,融会贯通,苦练不辍有关。
汉字书法,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中华人文精神是汉字书法的灵魂。“山贵脉通,水贵源活。”易、儒、佛、道这些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源头,成为汉字书法长盛不衰的活水。汉字书法中的“字”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符号了,它已成为书者文化情怀的心语,是学识的外露。一个好的书法家,除了天赋,除了临池不辍,读帖不止,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还必须经过一个“积学储智,养气待时”的艰苦学习修炼的过程。不学先秦诸哲,隋唐诸师,没有国学知识的积累,没有美学知识的造诣,没有人生阅历的积淀,没有一番神悟偶会,百情有触的修行,很难达到令人称道令人折服的程度。
书法家的字又是其性情的显露。一个好的书法家培养一种好的性情至关重要,既要豪情潇洒,又要淡泊宁静。“心为形役,形为心设”,心正则字正。书写草书时,要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那种气概,而写篆书、隶书、楷书时,却要“胸有惊雷而面似平湖”,气定神闲,“覆起万发而举止自若”,笔管在手,心手合一,如控于钧弩,落笔沉稳,着墨殷实,自抒己意,不笔轻墨燥。刘先生做到了。
刘先生经多年刻苦自励,甘甜苦辣咸久已咀嚼,经史子集滋蕴于心。已经产生了不同流俗,卓然而立,自创一格的篆书艺术风格,涉笔即古。
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
怎么办呢?还是爱迪生说得好:“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后记:刘梅校先生是中国国粹艺术传承人、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华文化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中华艺术大黄页”执行主编。他自幼学习书法,先习“二王”,后学“颜柳”,潜心研究甲骨篆体(新篆)。他在保留篆体原有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吸纳楷、行、草、隶的特点并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充满时代气息的独到的篆体风格,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先后荣获数十项特等奖、金奖和银奖,成绩斐然。先生多次嘱我写点有关书法品读的文字,我起初未敢应允,后来,都是心软惹得祸,架不住先生的几句好话,还是答应了,真是无知者无畏,不知觳觫为何物。
————————————————————————
谢谢华章先生让我们享受如此文化大餐。总感觉华章先生在追求知识和艺术的旅途上,像个踽踽独行的智者,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寂寞的沉思以及生活的启迪,将同行者远远推于身后,让独到的思绪与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定格于文字让人想起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华章先生对有着浓浓的画意的刘梅校先生如圈的新篆书法品读的评议运笔如风、境界高出,极具说服力的精评细论可谓力透纸背,让人折服。没有对书法绘画高度的关注和极高的天赋或造诣,是难以写出如此华章的。就如我虽一直喜欢徐悲鸿、李苦禅、齐白石、潘天寿、鲁赤水的画、却怎么也叙述不尽其中的高妙之处一样。谢谢华章先生之美作让人读之、思之、悟之,获益匪浅也!
向中国国粹艺术传承人刘梅校先生致敬!
也因此敬赠金笔,以表感佩!
刘老师的的新篆书,别具一格,第一幅酣然稳健,欲动而蓄,第二幅古趣尊贵,端庄典雅。第三幅则婉通清丽,精巧有致。令观者爱不释手随书法评论驰骋书海,纵横书史,名人、名篇、名论,让人眼界大开,墨香瓢来,令人为之一振啊!中国书法艺术领域,大家明贤奇才灿若星辰,画家如此精通,若是得空,逐一讲叙,定是十分有趣的!
好久没有读到这么专业这么精美的书法评论了,很迷人哪!
我很喜欢华章此类文字的特点,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他往往在多重的对比中把思路拓展。博文详尽地阐述了刘梅校篆书的既新又旧且奇的特点,其间又自如地插入爹书、韩美林、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叙述,不时地还点些名家名言。读华章的文,象吃家宴,除了色香俱全的主菜外,还配有意想不到的小菜。华章的文字,尽显他文字之外的功底,而且常常是在不经意间。这很难做到。
你这一类的文字真的很不错。
一切都在不由自主间。从你的博文看尽管你出自于世家,但你的这一支脉似乎不属于文化界,但文字中不自觉中表现出的积淀却很惊人。而你自己却绝无此方面的教育背景,很奇怪。
艹头篆书汉字百家姓
昔 革 藏 茂 莱 苗 英 芮 董 苌 艾 苟 荀 蓬 芒 蔺 萧 节 苏 花 薛 蒯 藤 蓟 茆 苑 蒋 蒲 薄 藩 范 范姜 蔚 萨 萨嘛喇 萨克达 茹 苦 燕 黄 恭 蓝 莫 慕 慕容 葛 蒉 苍 蔡 蒿 莘 菅 蒙 荣 荤 营 劳
[摘自]
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从古至今著名的小篆大家分别是:
1.秦朝书法家李斯,代表作品《峄山碑》、《泰山刻石》。
2.唐朝书法家李阳冰,代表作品是《三坟记》、《城隍庙记》、《千字文》等。
3.清朝书法家邓石如,代表作品有《邓石如篆书册》、《千字文》、《白氏草堂记》等。
4.清代书法家吴让之,代表作有《吴均帖》、《千字文》等。
首屈一指的当属李斯了,因为是人家发明的。唐代李阳冰可以说只在李斯一人之下,写出了小篆最接近李斯的风骨风貌。元代赵孟頫写得中规中矩,明代也有几位名家,文彭,傅山都是小篆高手,清代出现写篆隶的一个高潮,名家辈出。著名的有邓石如,赵之谦,民国有吴昌硕,王福庵等,都是个中高手。
大篆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 《山海经说山训句》窦中亮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钟'。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小篆
小篆 :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
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玉筋篆 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
铁线篆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
秦篆 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以李斯所书为代表。
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清篆 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大篆'与小篆的区别: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